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涉及招聘、薪酬、绩效等几个部分。这个理论的完善充分显示了企业已经把“人力”看作一种“资源”,但是人力本身似乎尚未从根本上扭转为“资源”的自我认知。
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裁员成为企业缩减成本通用的手段之一。假设企业裁员30%,那么哪些人属于这30%之内的呢?一般企业采用“末位淘汰”制,也就是说,裁掉的一定是对于企业来说价值不太大的那部分。用资源的概念来解释,就是说这部分人对于企业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有效的资源。如果员工可以认真的思考资源的含义,那么无论在岗的还是被裁掉的都可以变得心平气和了。
要成为资源,首先得体现自身的价值,并且是能为企业所利用的。因为企业本身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薪资与员工工作的交换来实现组织的成效。一旦员工的工作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成效,就无法让企业获得价值,员工自身的价值体现不出来,自然无法与薪资相匹配,企业裁掉这部分员工当然是缩减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
成为资源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所处位置要正确。在自然界也是如此,身处正确位置的我们称之为资源,有用却不在正确位置的我们称之为垃圾,没错,垃圾正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被裁掉的员工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的探寻自己的去向,因为被裁掉也许并不意味着自己没有用,而是没有放对地方,经济再怎么危机,依然还是存在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好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一片天地。
人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其发展的。企业不肯花时间精力在培训上的话,阳光正东认为想成为资源的员工还必须做到第三点:将自己的工作做到不可替代。在自然界,稀缺资源永远是昂贵的,正是因为它们的效用是其他资源无法取代的。在职员工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充电,使自己对于本职工作的掌握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样一来,你不但拥有去留的主动权,而且即使真的有一天企业找到了可以替代的资源,你也可以洒脱地离开,因为你知道自己可以很快的找到下一个雇主。其实外人不关注你付出的过程,只看重你工作的结果,所以花再多的时间描述你的付出都是徒劳,不如省下这份精力,去辛勤的耕耘属于你的土地。
人最终是要适应环境的,企业已经把人作为资源来使用,在这个背景下,员工也必须把自己当作资源来对待,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