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育方式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变化,如果父母把教育6岁前孩子的方式用在12岁孩子身上,那肯定会出问题。6岁前可以用直接的方式和孩子互动,但6岁以后家长就要全方位注意自己的语言模式和行为模式。因为6-12岁这个年龄阶段,是特别容易给孩子种信念、种心结的时期,要想给孩子在关键的成长阶段种好的信念及心结,家长就要学会:“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说。”
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你每说一句话是在增加孩子的力量还是在减少孩子的力量,你所做的每个动作是在增加孩子的自信还是令孩子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因此,作为家长只要开口说话就要给孩子方向、给孩子力量、给孩子自信,永远要记得口吐莲花。
提起对孩子伤害的事件,马上跃入我们思维的就是孩子被人抢劫、勒索、欺负、性侵害及被父母和老师体罚等等。但对孩子而言,他们害怕“软”伤害远胜过这些“硬”伤害,在他们心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软性的“语言伤害”。著名作家池莉老师说过“除了枪炮,语言的伤害就是最大的”。“中国少年平安行动”组委会曾公布了一项内容为:“你认为最需解决的家庭伤害”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81.45%的被访问孩子认为〞语言伤害“是最需解决的问题。
经常遭受“语言伤害”,孩子的自我价值就不足,孩子的心灵就会扭曲。语言的伤害对孩子就是破坏性的批评,这样的孩子长大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及个性特点,例如:缺乏主见,做事优柔寡断,因为他们害怕做错决定,再次遭到破坏性批评。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对不良语言的严重后果给予高度关注,不要以为区区几句过头话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伤害,气急之下,就会口无遮拦,已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却浑然不知。要知道这种心灵的伤害远比肉体的伤害更严重。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及“最亲密的人”切不可随便用语言伤害孩子,否则“孩子就会感觉最爱我的人伤我最深”,因此造成亲子关系僵硬、疏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各种错误,而家长又在高压的社会中生存,当我们既要忙于生活,又要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我们如何才能处理好我们的情绪,做到三思而后说,三思而后行?下面的建议,做父母的可以参考。
首先,要认清“语言伤害”的严重程度,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
其次,要多鼓励孩子,采用积极性语言教育孩子,注意说话的模式及语气,尤其是在“恨铁不成钢”或气急败坏的情况下,更要保持理智,作EQ型的好父母,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再次,讲究批评的艺术,要以提醒、启发来代替指责、训斥。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鼓励孩子有努力的动机,用“没关系,慢慢来,尽力而为”帮助孩子调整焦虑、紧张情绪等等。
第四,要做好自我调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据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避免用如下语言:“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你这么大人,竟然还……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呢?”类似这样的话都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及自信心。
总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是语言,语调不同,说话方式不同,效果却截然不同。父母要科学的教育孩子、关爱孩子,就应该多用“良言”,禁用“恶语”,以免对孩子造成“语言伤害”,在孩子心中种下不好的信念及心结。作为父母,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要给够他们足够的精神营养,所以父母——请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