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五校共同组织的2010年自主选拔测试笔试上个双休日举行。由于这是五校联考第一次举行,因此广受媒体关注。
从各方的反应看,这次五校联考,有两大特点。其一,考试时间“超长”,考生除了拼能力还要拼体力。据报道,除了报考上海交大的考生外,报考其他四校的考生都要连续测试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理)、人文与社会(文)、高校特色测试五个科目,每科的考试时长均为一个半小时。因上海交大没有高校特色测试,有的考生有幸在下午5点半就可以回家。而其他考生则要从当天早上8时30分考到晚8时,共11个半小时,一天连考五门。其二,考试内容“超纲”,一位执教于沪上某名牌高中的物理教师则向记者表示,今年五校联考的物理题堪称完全超纲,达到竞赛水平,几乎每道题解答时都要学生能想出巧妙的思路,想不到就只能放弃。对于数学考卷,上海考生的普遍反映,也是试题偏难且超纲。
从去年10月,清华、上海交大等五校宣布进行自主招生五校联考以来,这一改革形式得到普遍好评,因为改革符合扩大考生选择权的基本方向——参加“五校联考”的考生可以申报两所高校,如果同时通过了两所学校的初审,且笔试成绩也达到了两所学校的要求,就可以同时获得两所学校的面试机会。但是,从现在的考试形式和内容看,这一“好经”有可能再次被念歪。
考试时间有必要那么长吗?在笔者的理解中,五校联考的基础测试(General Exam)部分,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SAT考试,一来这是“基础”,二来这可适合全国不同地区采用不同教材的考生。美国SAT考试,具体分为SATⅠ推理测验(Reasoning Test)和SATⅡ(Subject Tests)专项测验。其中,SATⅠ主要测验考生的写作、阅读和数学能力,考试时间为三小时四十五分钟,一般中国高中生申请进入美国本科学校只需参加SATⅠ考试。与SAT相比,五校联考一天考五门,考试时间11个半小时,这不把考生“烤倒”都难。
同样,考试内容的超纲,除了能说明这些学校的“考焦”学生情结外,我看不到其它任何必要性。五校联考的基本功能,不是高考的选拔考,而是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既然如此,怎样能更好地评价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应是出题的基本原则。根据五校联考的考试对象,联考考题比高考难度略高可以理解——高考针对某地的全部考生,而联考针对有希望进一本院校的考生——但如果联考考题都成了竞赛题,就非但不利于评价考生的真实能力,也会对基础教育产生不良的误导。
从目前的初步反应看,就有专家针对上海考生对联考难度不适应,而建议加大教学难度。据媒体报道,上海考生普遍认为数学较难,而外省市考生则认为试卷难度适中。其原因是由于上海高中数学大纲覆盖的内容和全国不尽相同,部分知识点的教学难度低于全国大纲,由此导致上海考生走出考场后出现一片叫难声。
如果上海的中学,采取专家们“向全国看齐”提高难度的建议,对有能力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进补”,那势必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负担,自主招生的改革“效果”再次走向改革初衷的反面。其实,从现在的自主招生政策看,自主招生名额基本上是按地区投放的,比如,上海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就在上海预录取500名考生,在江苏和浙江各100名,因此,就是在同一张卷子面前,考分不同,也不会影响最终录取的机会。但,老师、学生和家长总会对此充满焦虑。
任何改革的推行,必须将每一个环节考虑周到,五校联考在推出时,还设计了除基础测试之外的另两个环节——高校特色测试(Special Exam)和面试(Interview),对于每个环节该派怎样的评价功能,大学应有清晰的定位。从这次五校联考的实践看,我国高校的人才评价能力还有很大的欠缺,同时对于考生的实际情况还关注不够,如果要让这一改革能走远,得到认可,并为自主招生探出一条新路,联考的学校有必要针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对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