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应拒绝父母的“非理性要求”
孩子天然是乐于满足父母的,我们这个过于讲孝道的社会常常忽视这一点,而片面强调父母的伟大与正确,却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天然的爱,一样伟大。
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在她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秀秀的家庭和一些家庭一样,父母不在乎她,情绪不好的时候会肆意向孩子发火。前些日子,她家发生了一次车祸,她和妈妈都受伤了。医院里,医生剃光了她的头发,用镊子夹出嵌在肉里的玻璃碴,秀秀哭了。这时她突然看到旁边的妈妈也在动手术,因为疼痛,妈妈也哭了。秀秀突然止住了哭声,转过头来看着妈妈,柔声说:“妈妈你别哭,一点儿都不疼,看我都不哭,你也别哭!”
就这样,为了安慰她的妈妈,这个孩子做了整整一夜的手术,没再掉一滴眼泪。
她妈妈向我讲述这件事时好几次泣不成声,几次脱口而出:“我真对不起她!”“我真对不起她!”
原来,秀秀与妈妈的关系也是颠倒的,一个动不动就向孩子宣泄自己情绪的妈妈,显然是孩子气的。但幸运的是,这个妈妈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对她的伟大的爱,从此以后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方式。
忍不住向孩子宣泄情绪,对孩子或打或骂,是最常见的亲子关系颠倒的一种模式。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即父母把孩子当成倾诉的对象,拼命向孩子倾吐自己的苦恼。这种方式看似问题不大,因为孩子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向他们倾诉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倾吐意味着把自己的苦恼转嫁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是乐于帮助父母的,他们会努力去化解父母的苦恼。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毫无疑问,他们是大人,而倾吐苦恼的父母则是孩子。但问题是,假若孩子非常小,他们是没有能量去化解父母的苦恼的,他做不了什么事情,他们只能跟着父母一起苦恼。
亲子关系的颠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对于父母而言,应意识到,他们并非天然就是个好父母,他们要花巨大的努力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他们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父母,那么他们很可能实质上是在做一个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这种颠倒的关系会给他带来极大困扰。因为,父母尽管是孩子,但表面上仍是成人,他们那些非理性要求和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决定,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困扰。这个时候,孩子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关系的实质,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实际上,当真正明白这个关系的实质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自动呈现。
颠倒的关系让孩子很痛苦
阿琳这样的事情我见过太多。我认识的好几个朋友,都是因为妈妈拼命给她们张罗约会的事情,结果她们烦不胜烦,最后干脆彻底拒绝与男人约会了。这些妈妈们在逼女儿与异性约会时,完全是非理性的,是非常孩子气的。
亲子关系颠倒的种类非常多,阿琳的例子中,这种颠倒是隐形的,妈妈还在扮演妈妈的角色,只是实质上不是“孩子”。还有很多亲子关系,父母很干脆地做起了孩子,一点都不掩饰。
一个朋友说,她的妈妈就是没长大的小女孩,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读初一的时候,她带同学去家里玩,因为什么小事顶撞了妈妈两句,结果,妈妈当着她同学的面呜呜大哭,她的姐姐去哄妈妈,妈妈不理会。没办法,姐姐对她说,妈妈生你的气,你就哄哄妈妈吧,她没吃午饭,要不你给妈妈做个荷包蛋,让她高兴高兴。她听了姐姐的话,给妈妈煎了两个荷包蛋,端给妈妈吃。但妈妈还在生气,伸手一推就泼到她身上了。
这是最明显的颠倒的亲子关系了。不过,这种毫无掩饰的孩子气的妈妈,倒也有一个好处,我这个朋友很早就知道妈妈是个没长大的小孩子,所以一直把她当小孩子看,宽容她的情绪,但不太把她的意见当回事。
另一个朋友,他说自己尽管二十五六了,但父母好像还是把他当成五六岁的孩子,只要他一回到家,父母就会上来和他聊天。聊天是天伦之乐的主要形式之一,这没问题。但问题是,父母的聊天内容多数是建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你那样不好……”“你应该这样做……”全是围绕着儿子的,而且多数是像对待几岁的小男孩一样教训他。
他要求父母少谈他,而是多谈谈他们自己的事,他们则回答说:“我们老了,没什么事好说,还是说你的事吧。”
显然,这也是一种倒置的关系,孩子充分考虑了父母的感受,但父母并未理解孩子的感受,根本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即便知道孩子很痛苦,他们仍然忍不住要这样做,这种忍不住,就是一种孩子气。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都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就像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的差异,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很多人抱怨‘我无法理解配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在做婚姻咨询中最常碰到的问题。”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黄家良咨询师对我说,“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当事人总是无法做到‘如其所是’地去理解对方。”
“什么叫‘如其所是’呢?就是,对方怎么感受的,这才是事实,我们要按照对方的感受去理解他。”黄家良说,“但是,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
黄家良说,每个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因为几个常见的错误,我们常常很难让配偶感觉被理解。
1. 揣测。我们以为,作为最亲密的伴侣,我们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说:“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常常是只知道配偶“说什么”,但却根本不理解配偶说这些话时的感受。很多时候,配偶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了,但我们仍执著于自己的坐标体系,用这个体系去揣测他的意思。
2. 评价。在坐标体系中,我们位于中心,是唯一的主体,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标体系上,是我们的分析对象。其他人都是“外来物”,要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去评价一个人,否则就觉得不安全。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对于亲密关系来讲,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3. 出主意。对方一说到“问题”,我们就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方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并且,我们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为对方出主意的,这会严重地妨碍理解的达成。
放弃保护妈妈的想法
你不能改变你爸爸,你也不能为你的妈妈负责。
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真相。因为爸爸那么糟糕,妈妈显然也是一个受害者,难道我不能去保护妈妈吗?
的确是这样,我建议你不要再想着去保护妈妈。
在整个家庭系统中,不管孩子是不是家庭的中心,孩子其实都是最没有力量的人。因为,即便他处于家庭的中心,父母在乎他都胜于在乎对方,那也不是他努力的结果,而是父母把他置于这种位置,而这种位置其实很不利于他成长。
阿惠,至于你这样的家庭,你的影响力要更加微弱。你以为你可以保护你的妈妈,这其实还是源自童年时的那种自恋,这让你以为你能影响你的父亲,但这么多年的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
并且,妈妈身上的力量其实强过你,而爸爸的怒气也主要习惯性地集中在你的身上,如果你离开了这个家,你爸爸未必会把本来发给你的怒气转移到你妈妈身上去。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虽然你现在20岁了,但你爸爸可能仍按照以前你五六岁的时候那样责骂你。但他不会那样对待你的妈妈,成年人折磨成年人是有风险的,而折磨孩子则相对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你是父亲主要的折磨对象,你是家中主要的受害者,而这个家庭系统不能保护你,那么你首先要考虑的,是要离开这个家庭系统,先保护你这个第一受害者。
父母像小孩,儿女莫纵容
父亲和母亲,是两个伟大的词汇。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物理上的照料者,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孩子人格的基石。
但是,有许多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倒置的。父母是控制不住脾气的、随心所欲的“孩子”,孩子是特别善于为父母考虑、特别有自制力的“父母”。
对待“孩子化父母”,儿女应温和而坚定
阿琳化解这种“倒置”的办法就是直面真相,充分意识到妈妈只是个小孩,那么她无妨用大人对待小孩的方式去哄妈妈——不管妈妈怎么闹怎么生气,都用温和的态度对待,不因为妈妈对她发脾气,她也跟着苦恼。
所谓“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是成年人的态度。温和,就是可以在情绪上异常宽容,可以包容对方乱发脾气;坚定,就是在态度上非常肯定,即我可以充分考虑你的情绪,但我不会在关键事情上有丝毫让步。
除了用成人的方式对待小孩子化的妈妈,阿琳还可以主动出击。因为,妈妈的理由是一切都为了女儿的终身幸福。那么,阿琳可以主动去和男士约会,这样妈妈就少了一个频繁干涉她的事情的理由。另外,如果和男士约会,一定不要妈妈陪着,因为成熟的男人不会接受这种事情。
其实,阿琳可以说已经是一个溺爱“小孩”的“大人”了。在这种溺爱里,孩子完全是为所欲为,他们不仅决定自己的事,他们还决定父母的事,父母明知道孩子常常是非理性的,但还是听由孩子做“一家之主”。阿琳应该醒悟过来,在情绪上可以无限地为妈妈考虑,但在与男人约会的事情上,要坚定地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