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主页 冬天短信 秋天短信 夏天短信 春天短信 情感短信 温馨短信 浪漫短信 健康短信 思恋短信 设为主页 
祝福短信 职场短信 经典短信 求爱短信 表白短信 分手短信 朋友短信 早安短信 暧昧短信 节日短信 收藏本站
喜庆短信 考试短信 乔迁短信 亲情故事 爱情格言 文章故事 经典语录 短信大全 为人处世 早安短信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随笔 > 成长文章 > 详细内容
青春期叛逆
发布时间:2010/6/7  阅读次数:237  字体大小: 【】 【】【

  初中生亲子沟通的八个问题

  2008年4月21日,《学生导报》第一版发表文章,最新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从12岁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低谷。19岁后开始较快上升。研究小组分析成因时指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好于其他青少年。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其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明显好于普通中学的学生。由此可见,12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关键年龄,亲子关系质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它对孩子的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国外,13岁是孩子产生叛逆的分水岭。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系在全美排名前四,该系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告诉我,在美国,家长对孩子的13岁怀有恐惧心理。她曾听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11岁,还有两年就要13岁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家长说,小学时蛮乖的,现在怎么变了?这样看来,无论国内或国外,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初中生,也就是十二、三岁的青少年与家长的关系成为很重要的课题,需要引起家长重视。怎样重视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这是个复杂的话题,在短短的45分钟里很难讲清楚。因此,我选择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碰到的,我希望大家在故事里找到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矛盾的方法。

  问题1:小学是好学生,初中怎么啦?

  张小静是个很乖的小姑娘,小学时是班长、优秀学生,不仅功课好,而且管理班级井井有条,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可是,进入初中后,她的外语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大半年后,退到下游了。英语老师鼓励她,只要你努力,一定能赶上来。她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真的有所好转,但一个月后,又继续后退。老师把她找来谈话,发现她学习是认真的,老师把她的所有英语作业本拿来,凡是错误的地方她都订正了,书写也很认真。老师找不到她学得不好的原因。她在老师面前只是哭,并向老师保证一定要学好外语。但是,接着的小测验她得了30分,接着的考试55分。老师真的懵了,只得找家长一起来分析问题。

  张小静的母亲到了学校,看到这种状况和吃惊。因为张小静在小学时英语是最好的学科,母亲曾给她请过做英语老师的表姐帮她提高英语,但表姐说她的英语水平很高,不需要补习。母亲放松了她的英语学习,把精力放在她相对薄弱的数学上。

  老师和张小静的母亲一起分析,可是,还是找不出症结。只得请当事人自己分析。开始,张小静对自己的问题也说不清。老师帮她分析:“是自己掉以轻心?”她回答:“不是。”“为什么一次一次失败呢?”母亲插话道:“以前回家总是先做英文,现在回去总把英文放到最后完成。而且,听不到她读书、听磁带。”老师问:“你现在害怕学英语?”“是的。”“为什么害怕呢?”“因为一次次考不好?”“你听课有问题吗?”“没有。”“课后复习吗?”通过一点点的问答、分析,最后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与同一寝食的另外两位同学是好朋友,但最近那两位不睬她了。她心情不好,感觉孤独,上课有时也想这个问题。原来,学习问题背后隐藏的是交友问题,好在老师细心,要不然孩子的成绩会一直往下掉。

  孩子进入初中后,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一个暑假后,个子窜高了好多,心思也比以前复杂了。与父母的距离远了,与同龄人的距离近了。正如我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那样,当孩子孤独时,54.1%的孩子找朋友或同学,只有11.8%找家长。可见,朋友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可是,朋友不理睬他了,怎么办呢?胡思乱想,造成成绩下滑。

  因此,对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家长要特别留心他们的交友问题,不要总把眼光盯在分数上。

  问题2:为什么对孩子“鞠躬尽瘁”,但他们不领情?

  我的朋友王老师回家后,跟读初三的女儿说,今天碰到一位学生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关心照顾,做得真好,我真是惭愧啊。女儿一听便来气,饭也不吃了。王老师觉得摸不着头脑,“我自叹不如,你生什么气?”

  王老师把这件事告诉我之后,我到王老师家做客,假装无意谈起做父母的不易。王老师女儿说:“有的是家长自找的,我们已经长大了,谁要他们整天管头管脚。我不管穿什么衣服,听什么流行音乐,我妈一概反对。她再要学习人家家长无微不至照顾我,我不疯了才怪。”原来孩子发火的原因在这里。知道了病因,病就容易治疗了。恰好我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在新疆长大,今年暑期她跟她哥哥一起回新疆去看望母亲,哥哥还带了妻子一起去。她妻子是记者,对丈夫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于是她就去采访了很多认识她丈夫的人,当然包括她的婆婆。我这位朋友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懂得爱孩子的一个母亲,她整整齐齐地收集了好几大本孩子的照片,整理得非常好。过了几天,这个母亲跟我朋友讲,说她把这些照片都交给了儿媳妇了。我这位朋友一听到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么珍贵的照片,全交给儿媳,多么可惜。然后母亲说了一句话:她说,再也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合适保管这些照片了。当这位朋友跟我转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听到这句话,也非常地感动。我觉得这不仅仅只是关于几本相册的问题,这是一个母亲主动地与儿子“分离”,是一种正确的爱孩子的表现。我把这个故事讲给王老师听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管制孩子太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妈妈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多一些成长的空间,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任。

  问题3:该不该悄悄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我最近对上海市三所中学的1000名初中生极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学习问题成为两代人烦恼的来源。52.5%的家长非常担心孩子考不上好高中,31.5%的家长非常担心孩子长大后找不到好工作。只有10%多的家长从不担心。孩子的前途给家长带来了心理压力,70.8%的家长认为:“处理事业比较容易”,11.7%的家长认为“当青少年的父母比较容易”。这两者之间悬殊很明显体现了做家长的心理负担。然而,要有好的未来,要找到好的工作,在中国特定的现实环境中,唯有读书是一条保险的、可行的道路。家长与孩子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冲突多了,35%的家长说最近一次冲突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49.7%孩子认为升学是他烦恼的来源。我采访过一位家长,他发现孩子目前的学习表现不如人意,从他的嘴里又难以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于是,悄悄到学校去问老师,与班主任谈,与学科老师谈,一个一个谈下来,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于是,窝了一肚子的火回家了。孩子放学回来,与往常一样,放下书包,走进自己的房间,打算做功课了。这时,家长装模作样地问:“最近情况如何?”孩子说:“老样子。”“老样子是什么样子啊?”“每天都差不多呗。”“究竟怎样呢?”家长进一步追问。孩子不耐烦:“就那样吧。我要做功课了。”家长沉不住气了:“你们老师说,你上课有时讲话,前天作业还没交,老师盯着才交了。”孩子睁大眼,脸涨得通红:“你到学校去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家长一下子慌了手脚:“是你们老师请我去的,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孩子不屑地想:“说谎。”接着的情况,或者是家长把在学校了解的情况一股脑儿倒出,孩子不吭气;或者是孩子“砰”的一声关上房间门,不再理睬家长。总之,问题不仅没得到妥善解决,沟通障碍反而越来越大。

  说到沟通,很多专家和媒体都要告诫家长:做孩子的朋友。我想在座的家长也会这样想:当然是做朋友拉,好朋友之间才能沟通顺畅。但是,家长们往往是说起来一套,做起来又是一套。家长们,当您与您的朋友相处时,您会偷偷地打听他们的情况,然后,又以兴师问罪的态度对待他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此,我要说:家长就是家长,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因为,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您的建议我可听可不听。朋友之间是两条平行线,即使偶尔相交,但仍可以不相干。家长与孩子能是这种关系吗?不能!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是孩子的监护人,因此,家长的角色、地位永远是大于孩子的。当家长想完全做孩子的朋友时,他的责任感也同时削弱了。我这样说可能与专家的说法不太一样。从我读过的家庭教育的理论书籍、报刊杂志来看,专家们都告诫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可是,从我的观察以及我和自己孩子的相处看,我们做家长的,与孩子根本做不到平等的朋友关系。

  事实上,孩子们也不愿意做家长的朋友。有孩子说,家长想要做我们的朋友,无非是想探测我们的心事罢了。因此,家长还是做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好家长。回到前面的问题,家长该不该到悄悄去学校了解孩子,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您的身份是家长而不是朋友。知道问题之后,要设计方案,而不是沉不住气和盘托出。

  问题4:孩子与老师产生矛盾怎么办?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孩子读初二时,与计算机老师发生了矛盾。刚上课时,老师要求先听理论知识介绍,然后打开电脑自己操作。可是,孩子心切,悄悄把电脑打开了。老师发现后叫她关上,可是孩子很叛逆,偏不关。老师骂道:“你怎么这样变态的?”孩子的火窜上来:“你才变态呢,我开电脑怎么了,我又没有不听讲。”结果两个人在课堂上吵起来。老师让她到教室外面,不让她上课。孩子回来告诉妈妈,妈妈虽然认为老师骂人有错,但考虑到是自己的孩子先不听老师的话,而且,如果袒护了孩子,以后她不听所有老师的话怎么办呢?所以,她还是维护老师的权威和利益,批评了自己的孩子。从此,孩子与她交流日渐稀少。后来怎么样呢?四年以后,孩子填报大学志愿时说,她愤愤不平谈起过去的事:“我其实最喜欢的是计算机,可是,初二的那个变态老师打消了我学习的积极性。真是可惜。我的同学参加全国初中生Flash大赛,得了一等奖。可是我的计算机比她还好,只是我跟老师吵架后不学了。”我的朋友听了之后非常后悔。如果她一开始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认同,慢慢再创造机会沟通,肯定孩子的优点,客观分析老师的不足,赢得孩子的信任。产生认同感后,其余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问题5:孩子喜欢异性同学怎么办?

  在我对上海地区1000名初中生做的调查里,孩子烦恼的来源19.6%是情感问题。从家长层面看,15%的家长禁止,78.3%的家长建议现在不要交男女朋友,无一人赞同孩子交男女朋友。但是,如何建议呢?这里面有个策略问题。

  下面是我女儿课题中的一段采访内容:

  征得怡然同意后,我和我母亲一起采访了她的父亲(因为早恋问题是个敏感的话题,母亲觉得我自己还是孩子,不能把握,陪我去了,但整个采访过程她几乎没有插话。她认为我的事情应该自己面对)。

  那是一个黄昏,太阳穿过怡然家的西窗,窗外的树影把余晖斑驳地洒落在他的脸上。这是一个儒雅的知识分子,他的语调比较平和。以下对话中,“我”是陈冲,“父”是怡然的父亲。

  我:怡然的事她都跟我说了。我还想听听您的想法。

  父:怡然小时候在澳洲时,是个非常出色的孩子。国外的环境与国内不一样,一回国,她首先碰到的是学习压力。在我和她妈妈的帮助下,她很快像过去一样出色。但是,交友问题成了一件头疼的事。

  我:您指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

  父:都有。先是交了个成绩不好的女孩子。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女生不好,可她偏偏认为很好,讲义气。好不容易分开了,又出现了男孩子。

  我:您认为交男朋友更难处理?

  父:(想了想)进入青春期,孩子的反叛心理、长大的意识越来越强。如何引导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期,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怡然与男生发的短信被她妈妈无意中发现的时候,她妈妈觉得这件事很大。当着孩子的面差点发作,被我强行制止了。后来,她妈妈到房间哭了。妈妈说:“以前无话不说,现在突然发现她有了秘密,觉得她抛弃了我们,非常伤心。”

  我:您是怎么想的呢?

  父:我认为,如果父母盘问孩子,反而会把事情搞遭,只能使她说谎。不如在尊重她的前提下,让她自己说出,然后提些建议。我们从头到尾都没有责备她,只是一直帮她分析,哪里是不对的,哪里要改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稍不注意,他们就会觉得家里没有沟通的地方,就会到外面找朋友,通过对方的羡慕和表达,得到心里的满足。

  我:如果孩子不听呢?

  父:是的。怡然住读后,我们根本管不着她了,她心里在想什么,我们只能通过细致的观察来分析。当她能主动说出情感困惑的时候,我们别提有多高兴。我们没有叫她立刻与男同学分手,而是试着从她的嘴里了解那个男生。有了能沟通的话题后,我们再灌输自己的思想。比如:你现在还是中学生,外面的世界宽广得很,如果你到了大学,发现还很喜欢他,不妨做做朋友。大学生谈恋爱是正常的,而中学生毕竟太小了。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以后会遇到各种优秀的人,到大学看看也不迟啊!

  我:您说得对。

  父:我们双方把各自的观点都清清楚楚摆出来,至于她同意不同意我们的观点,肯定还要等段时间她才能理解。但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她会慢慢体会的。 事实证明,淡化处理是解决早恋的好办法。

  我:是的。有的家庭碰到孩子早恋,家长捕风捉影,弄得满城风雨。您能够很好处理这件事,别的家庭应该借鉴您理性的处理方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家长不要大惊失色,捕风捉影,要淡化处理,仔细观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真挚的爱。

  问题6:孩子为什么总嫌大人烦?

  几乎每位家长都会碰到孩子对自己的不耐烦。为什么呢?请家长们想一想,您与孩子交流一般是什么时间呢?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基本上都在饭桌上,不仅中国,连国外也是这样。因为白天大家不见面,很忙,好像唯一的沟通时间就是晚上吃饭的这段时间。很多家长会在吃饭的时候,询问孩子的学校的情况、考试情况。事实上,饭桌时间沟通并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明白,吃饭的时候如果吃得不开心,影响消化。其次,如果吃晚饭受气,还影响到孩子吃完晚饭之后做功课。至少在饭后半小时,他脑子里一定想着吃饭时你的那些话,这会干扰他。而且你知道,一边心里不痛快,一边让他做功课,一是效率不高、正确率不高,二是将学习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学习就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厌学”了。而且,晚饭时间的沟通是随意的。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或者理由,或者办法没想好,千万不要轻率地跟孩子沟通。跟孩子沟通,一定是要打有准备的仗,要有准备地谈。如果你草率地开谈,就像谈判一样,如果谈僵掉的话,第二次再继续谈,那就难度增加了。要谈,一定要有一次就谈成功的把握。如果你第一次谈不成功,第二次,第二次不行,第三次……孩子反感了,你的效果也没有。很多妈妈就是这样,心里想要跟孩子交流,想要将正确的想法告诉给孩子,可最后孩子不听,他们认为你这是“唠叨”。

  前一阵子我的朋友采访了一个初二的女孩,这个女孩痴迷写作,她一天可以写上一万字以上的小说,而且有的时候上课也构思小说,课业只是应对一下。妈妈很着急,于是要跟她沟通啊,但是这个妈妈很有办法,她给女儿作了三个选择题,其实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三个思路,让女儿选择,结果就谈成了。

  妈妈给你出一个选择题:一,初中读完就出国。好处是:不用面对中考,坏处是:国外还是要念书,而且所有的学科都要用英语;二,继续现在这个状态,好处是:生活得很自在,做你想做的事情,坏处是:可能考不上高中;三,听妈妈的话,按妈妈的要求做。好处是:有比较好的成绩,读比较好的中学,可以画画,偶尔奖励写小说。你选择哪一项呢?”这就是一位会沟通的妈妈,她经过了深思熟虑,然后才跟女儿谈。所以说,孩子嫌家长烦,是家长自己随心所欲引起的。家长要深思熟虑,打有准备之仗。

  问题7:怎样面对叛逆的孩子?

  我认识这样一位母亲,是大学里某个学院的总支书记。她科研、党务工作都很出色,就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不仅成绩差,还随时给她添麻烦。谈起儿子,她连连叹气。很显然,这是个不听话的,让人头疼的孩子。事实怎样呢?我与他儿子交流时,儿子说:“她整天关在实验室,我不给她找点事,她还记得有我这个儿子?”孩子的回答让我震惊。这个母亲可能表面看上去驾驭得了家庭和孩子,但实际上,孩子以一种他所特有,他的能力所及的方式在反抗母亲。很遗憾的是,这个母亲跟我探讨了很多孩子的问题,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意思到,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是她自身需要改变,如果她不改变,孩子很难走出“困境”。

  还有一类隐性叛逆的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他把叛逆藏在心底,不表露出来,压抑下去。他的叛逆家长关注不到,以为孩子很乖,很平稳。其实这类看上去不叛逆的孩子反倒很危险,因为他们的内心压抑的情绪没有发泄的通道。外显的叛逆可以通过跟父母吵闹,通过玩网络游戏发泄,而不叛逆的孩子他不会发泄,也不懂得发泄,不发泄最可怕的结果,就是一遇上挫折,就想不开。其实,孩子的叛逆是一种有力量,有能量的表现。叛逆,反抗父母,其实是孩子想告诉家长,他们想长大了。跟父母“反抗”是需要力量的,叛逆就是一股力量。可更加糟糕的现象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一点都不会“反抗”。这个时候,家长倒是应该着急的。 叛逆是一个信号——表明孩子在成长,在改变的同时,它告诉家长有一些东西需要改变了,有时候是整个家庭都需要做改变的。或者说,孩子的叛逆呈现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教育的契机。假如你的孩子沉迷网络,我们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一是网络至少让你的孩子还留在你的身边,他没有离家出走,没有自杀,他还是好好的,如果没有网络,这个孩子可能就真出问题了。所以说, “叛逆”并不可怕,你甚至可以欣赏“叛逆”。

  问题8: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谁大?

  这个问题是针对我们家长的,但它却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男人们在外面忙碌挣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可以多少天不回家,或者在书房里熬许多通宵。女人则不行,如果她们像丈夫那样,孩子怎么办呢?但是,女人在单位里,尤其是能力强的,学历高的女人,与男同事一样,他们支撑起单位的半边天。女人最好能像孙悟空一样变成两个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于是,这段时间是女人们最为内外交困的阶期。往往,女人在事业与孩子之间,她的天平倒向孩子,如果倒向事业,则造成丈夫和孩子的不满,打破这种平衡,有可能失去婚姻。

  既然把生活的重心转向家庭(至少在孩子读中学阶段),母亲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她需要情感寄托,孩子便成了理所当然的寄托对象。她牢牢地抓住孩子的一切,事无巨细管理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的学习更成了她关心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心态下,她能管理好孩子吗?我曾碰到一位母亲,孩子读初一。她的丈夫开了一家工厂,事业很成功,为了集中精力管孩子,丈夫要她辞职了。她是哈工大毕业的,为了家庭,只好这样。但是,她管得越多,孩子对她越反感,成绩直线下降。丈夫对她也有意见。由于她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孩子身上,丈夫被忽略,优秀的丈夫身边出现了更年轻的女孩。家庭出了问题,孩子更成了母亲的救命稻草。她为了孩子,同意从家里搬出去,条件是丈夫回家管孩子。这个把青春和心血都献给家庭的母亲,竟然无法与儿子相处。这个故事真的很让人同情和反思。我听一位心理学教授说过,人一生中,要经历几次分离。第一次是“分娩”;第二次“分离”是与妈妈“分手”。这个分手是打引号的。这大概就是学前阶段。据说幼儿的意识中,他跟妈妈不是两个分开的个体,而是合而为一的。有孩子拒绝上幼儿园,其实就是不愿意跟妈妈分离的表现。让孩子跟妈妈分离,这个过程中,父亲的参与很重要,父亲可以帮助孩子渐渐地独立起来。这个不具体展开。第三次“分离”,那就是与“家”的分离。这个过程很漫长,有位心理学家说:它从进入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变成成人才基本结束。当然,有些人一辈子都完不成这个过程。

  青春期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阶段。因为在中国,孩子开始住读也就意味要与家分离了。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第一种是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啃老族。第二种是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这种情况很多,而且很多青春期的女孩子纷纷离家出走,在外面寻求家庭里寻找不到的温暖,而且会组成临时家庭。第三种是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这种才是健康的成长。其实,与家分离的过程中,还多见家长不愿意跟孩子“分离”。爱变成了一种“控制”。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则称,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在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分离为目的,这一条几乎大部分的美国家长都知道,可是,很多中国的家长却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心理上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事实上,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如果家长把孩子完全看成自己的全部,那么问题会很大。

  有个外来媳妇。丈夫没有固定工作,常常白天搓麻将,晚上去做一些生意,很晚回来。喝酒后脾气暴躁,常常打妻子。这个妻子看到儿子学习不好,就常常动手打孩子。但她当然是爱孩子的,她不跟丈夫离婚,忍辱负重,以她的说法,就是“为了孩子我才这样”。可是,当这个妈妈动手打儿子的时候,这个儿子也会发狠,反手打母亲耳光。这个时候,这个妈妈觉得,出现问题了,才意识到寻求帮助。这样的案例太常见了。不仅在这样的低收入家庭里存在,就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里,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了孩子勉强维持婚姻。

  其实,“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实际上,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孩子其实不愿意父母为他们作“牺牲”,这种牺牲带给孩子的压力很大。夫妻关系有问题,孩子很容易出问题。比如夫妻吵闹。孩子会对父母离婚极度恐惧,他可能生了一种永远都不能好的病。这样父母就永远不会离婚了。当然,孩子生病,这不是他有意识的行为,而是无意识的做法。但这种生病、学习下降等方式,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一种“调解”方式,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例子:父母在家里吵吵闹闹,女儿的学习反而学得非常非常好,后来我们了解,她希望通过自己学习好,来挽救这个家庭,可是后来父母还是离婚了,父母离婚后,这个女孩子就“心灰意冷”,她不学习了,用她的说法,我这么努力,你们都看不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刚才举到的例子,当夫妻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亲子关系常常过于亲密,她会把孩子看作她的希望,最爱。其实这是要警惕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将成人的秘密告诉孩子。

  我上次碰到过一个学习情况很糟糕的孩子,这个女孩子不但学习情况糟糕,而且还有许多不好的倾向,比如乱交男朋友,逃夜等等。后来学校老师发现,是因为女孩子知道了父亲有外遇,而且这个情况还是她的妈妈告诉她的。

  母亲或父亲告诉孩子成人的秘密,这对孩子其实是非常伤害的。因为孩子没有责任来承担成人的责任。否则孩子会承受不了。所以说,夫妻恩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1.糟糕的婆媳关系;2.严重的恋子情结。恋子情结不仅对夫妻关系不好,而且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007文章阅读网(www.kk007.cn)    Email:yukun1124@gmail.com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阅读,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负责人,本站定尽快处理.
鄂ICP备09005046号

爱情故事 心情日记 人生感悟 情感故事 励志文章 短片鬼故事 恐怖鬼故事 灵异鬼故事 校园鬼故事 医院鬼故事 伤感的句子 优美的诗句 成功人生 励志名言 励志故事

成功哲理 爱情哲理 人生格言 为人处世 爱情感悟 爱情格言 伤感爱情故事 网络爱情故事 感人爱情故事 亲情感悟 亲情故事 家庭物语 母爱亲情 父爱永恒 成长文章

生活感悟 文章故事 友情故事 大学生活文章 校园爱情文章 高中小学生文章 经典文章 QQ空间经典日志 经典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