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行为。要特别指出,这里讨论的有厌学心理及行为的学生,主要针对智力正常而“不用功的学生”,不包含“发育迟缓生”和“学习迟缓生”。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有隐性和显性之分),严重的导致辍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发现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初高中生仅为10.7﹪和4.3﹪。厌学的直接后果是学习效率下降,学业不良,发展为拒学、逃学和弃学,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为什么学习对学生健康成长那么重要呢?至少有五个理由可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1.学习使学生学会自律和有责任心。2.学习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可以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思维模式,尽管我们所学的知识会被遗忘(三个月后会忘记约80﹪),会过时,但这些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3.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获得较为正确的答案。4.人的大脑一生中可以储存20亿比特的信息,教育就是往这个记忆银行里储存有用信息的过程。5.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会使学习新知识更加容易。每一次智力训练都会给我们提供新的信息,有助于塑造我们未来的观念和思维。
我们希望有一种更轻松、更有效率的方式,以塑造人类的内心世界,而不必经历缓慢而痛苦的教育过程。但事实上,我们是找不到这样的方式的,这跟一个人生理发育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样。所以,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过程
有学者认为,厌学心理是逐步形成的,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焦虑阶段、怀疑阶段、恐惧阶段和自卑阶段。焦虑阶段是指学生由于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产生的冷淡和焦虑意识。这里预定的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终极目标,比如考试成绩上,还体现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比如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做作业时,希望自己能顺利完成等。当这些目标没有能够实现时,人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意识,产生不安情绪。此时学生对学习仍有信心,而适度焦虑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转化为学习动力,对学习是有好处的,能促使学生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良状态而获得不断进步。但焦虑过度,或不断地、频繁地产生焦虑,则会使学习心理进入到第二阶段,即怀疑阶段。
学生对学习的怀疑阶段,是指学生由于学习上多次失败,对自己或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常常不能实现,进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似乎不是一块“学习的料子”,但对学习未完全丧失信心。怀疑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学生在学习上遭遇多次失败和挫折,而每一失败和挫折都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一方面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另一方面产生不满、冷淡和敌视等不良心理。此时,如果有成功的机会出现,学习的勇气、自信心又会增加,但经过努力却仍然不断失败,则学习心理就会发展到恐惧阶段。
学习的恐惧阶段是指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明显的障碍,真的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上课听不懂,对学习毫无兴趣,一提到学习就头痛。这一阶段学生会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当学生内心产生恐惧又无法逃避学习时,学习心理就会发展到自卑阶段。
学生对学习上的自卑阶段,是指学生把学习上的失败,全部归结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低下,以至彻底丧失学习信心。自卑不仅搞不好学习,还会使自己整个学习生活笼罩在自卑心理的阴影中。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每一个厌学的学生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引发厌学的原因各异,但至少说明,厌学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是在后天学习生活中多种因素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二. 中小学生厌学成因剖析
(一).家庭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内心之中,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和要求常常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当外在压力超出学生心理实际承受能力时,学生就会采取反抗、抵制等行为方式以释放心理压力。表现出学习马马虎虎敷衍老师和家长,乃至逃课、逃学的叛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