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许多中小学已经放寒假了,领回了不少作业的孩子们已开始了忙碌的假期生活。而面对漫长的假期,老师们又是如何度过的呢?近日,成都一位自称“宋客”的老师在网上发帖说:“放假了,许多老师都变得无所事事,打麻将、聊天、看电视、探亲访友等娱乐消遣占据了老师的假期生活。”浮躁、不看书成为现在老师的一个通病。(见2月3日《成都商报》)
虽然这种说法有以偏概全的毛病,但也是时下一种不争的事实。作为国家法律规定有权带薪休假的专业读书人,面对这个问题的确是让许多老师们非常尴尬。读书可以明事理;可以增长个人素质;读书是老师教书育人的需要.......广泛的、跨专业的读书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随便都可以找出一些要老师读书的理由,但许多老师寒假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就是不读书。
老师寒假为何不读书?我想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与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大环境有关。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这是一个急速转型的社会,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许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早已经被日益功利化和物质化了。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的人在许多人的身边比比皆是,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那些“来钱快”、“付出少”的工作。像读书这种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内不会有效果的事情,自然就会受到许多人的轻视。一些老师长期受此这种思想影响、熏陶更是对此种观点霎时认同。
而时下政府、社会对学校评价只关注数字和指标,忽视质量和内容的“催产”评价方式以及身边许多老师“考而优则仕”的被选拔的现象更是让老师不读书的情况雪上加霜。所教的班级考试考的好,老师就会受到领导的嘉奖,人们的认同,更是让许多一线老师产生了短视的行为,忽视了读书,而紧盯的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即便是看书,也许就是看教辅书籍。
二是时下许多老师对自己的职业并不认同。老师是可以分为三类的,教书匠、研究型老师以及教育专家。一个老师到底是教书匠,还是研究型的老师,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教育专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的读书、学习、积累、反思。时下许多老师主动的将自己划为教书匠,放弃自己的专业发展,追根揭底就是这些老师对自己的工作并不认同,没有投入自己的热情,把教书当作一种枯燥的工作来看待的。如果问为什么,我想这主要是这些老师面对自己的工作,看不到未来。也许他们认为教书乏味,教一辈子的书最终还是教书,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教书生活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为何还要自找苦吃去读书呢?
作为一个一线老师,四眼先生认为老师寒假读书的问题需要老师认识的提高而自发的进行,既不能把老师当学生看,布置任务,也不能放任不管或者一味的指责。面对老师不读书、少读书的理由,我们不得不指出这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如果不改变,他们注定要被淘汰。我们应该看到当前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课程改革需要中小学教师具备更高的社会文化知识,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如果教师本身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他怎么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随着教育的进步,随着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对今后的中学教师的学养会有更高的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学术背景,才能获得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