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详细内容
- 从“人”字说起
- 发布时间:2010/4/21 阅读次数:376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以改造人为中心,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是我局的中心任务和总体目标。“改造人”归根结底就是要教会罪犯“如何做人”,将罪犯塑造成“新人”。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内涵,“人”字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对“人”的理解可以归纳成:“站立为人,相互帮衬。人音通仁,以仁为本。”
第一,“站立为人”。人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的人字都是侧身站立的人形,后来演化为一撇一捺的正立的人形,这样一个简单的人字的形象,却包含了人类发展的深刻道理:怎样才能成为人呢?站立起来。人从野兽中分离出来,学会直立行走,把双手从四肢中解放出来,成为高等动物,“站立起来”是做人的第一步。另外,“站立起来”还有更为广泛的意义,不仅是指人在肢体上要站起来,而且还指人在经济上、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也要“站立起来”,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人要堂堂正正,不偏不斜,挺直站立。人生于世,贵在坦荡磊落,上可以达于天,下可以立于地,顶天立地,光明磊落。
第二,“相互帮衬”。“人”字为一撇一捺,像人站立的两条腿。人依靠双腿站立,两条腿“相互帮衬”,人才能挺立、站稳。人字的一撇一捺,好像人的两个部分:一是肉体,另一是精神。没有肉体,精神无以附着;没有精神,人便是行尸走肉。象征着人类精神、灵魂的这一捺,始终支撑着象征肉体的那一撇。一旦精神、灵魂不存在了,肉体也就成了空皮囊。人类之所以不断追求精神的高尚和灵魂的纯洁,就是为了让“人”能够更牢固、更稳定地站立着。
一撇一捺的“人”字,还揭示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世界有天地、阴阳,人有男女、老少。男女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依赖,共同支撑起这个社会。一撇一捺,方向相反,又交合在一起,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比如人有情感也有理智,有虚伪也有真实,有放纵也有节制等等。
一撇一捺的“人”字,更体现出了人的社会属性。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人,世界上几乎不存在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的个人。上古时期,人类个体无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因此要共同采食,共同围猎,群体行动的过程中相互分工协作,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如果在一个群体中,群体成员不相互协作,相互帮衬,人类就无法生存。现今社会,分工就更加细化、复杂,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相互关心、相互监督、相互鞭策、相互鼓励,需要怜悯、同情和慈悲。“人”字少了一撇一捺中的哪一笔都不是人了。作为人,只考虑自己而置他人于不顾者,更不能称之为“人”。
第三,“人音通仁,以仁为本。”由于人类具有社会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帮衬的。作为人要有“仁慈、仁爱”之心,所以,人字的读音通仁,表明人要施行仁爱。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仁”的理念,“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仁”字,从人从二。从人,指一个站立的人;从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人效天地”,第二是“仁惠众人”。
第一,“人效天地”。《说文解字》中“二,地之数也。”这是根据《易经》“天一地二”的观点所作的解说。“一”是天,下面加一横就成了“二”,意思是地,中间再加一横就是“三”,就成了“天、地、人”三才,人活在天地之间,“二”在古人的思想里是“天和地”,这是古人的朴素思想。仁字从二不从三,就是要化掉人心(的险恶),做人要效法天地,人只有怀着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情来处人处事,这就是仁爱之心的最高境界。
第二,“仁惠众人”。《易经》讲“天一地二”,“二”就表示数字,世间并非只有“我”一个人,这里的“二”表示复数,就是指我外之人,就是我以外的其他人,指众多的人。因此,人类要生
存、发展,必须团结,用什么把这么多人团结在一起呢?把“人”和“二”组合起来,就成了“仁”,也就是要依靠“仁”来团结,人人都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
《说文解字·人部》中“仁,亲也。”就是把我外之人和我自己看成是一体的,不分彼此,人与人相处时要和善、友爱、宽厚、谦让,以人道待人。仁爱之心就是博爱之心、包容之心,要给他人以仁爱。
《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要懂得爱别人,关心帮助别人,要有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要有爱人之心。
《论语》中还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谦恭、宽厚、诚信、勤敏、慈惠。谦恭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取得成功,慈惠就能够领导别人。”
第三,“仁音通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帮衬。“仁”就为人际和谐、团结协作奠定了基础,如果将仁爱之心惠及众人,人人如孔子所说的能够“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礼义制度,便能够“天下归仁”了,天下就回归于仁爱,而不是争夺了。因此,仁音通人。
第四,“仁者为人”。非常明了,能按照“仁”的标准而做到“仁”的人,也就是“仁者”,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