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详细内容
- 人生四大可悲之事
- 发布时间:2010/2/28 阅读次数:2438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冈波巴大师说:此十分难得之清净人身,如果用他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第一件可悲之事:干坏事。冈波巴大师说:“此十分难得之清净人身,如果用他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管他是成长于富贵之室,还是出生在贫穷之家,都是无价之宝。有如名贵钻石,理当镶嵌在价值相衬的事物上,使之熠熠生光。如果丢在污泥浊水之中,就是暴殄天物了。一个人用宝贵的生命去干坏事,好比把钻石丢在污泥中,不是太不爱惜自己了吗?
有一天,画家宁格走进一家杂货店,递给女售货员20美元,买了一盆水仙花。宁格走后,女售货员发现那20美元竟是一张手工画的假币。她感到极为震惊,因为她做梦也想不到这位体面绅士会用假币来骗她。于是,她报了jing。
宁格很快被捕。jing察在抄家时,找到了三幅宁格以前画的画,经公开拍卖,得款16000美元。据宁格交待,他画一张假币所花的时间跟画一幅画几乎相同。人们不禁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画假币,而不画价值更的画呢?
干坏事的人,不一定是无能之辈。他们往往心理素质比较好,也有一定技能,如果加上勤奋苦干的精神,完全可能干出堂堂正正的事业。而他们却将才能用于干毁灭自己的事,岂不是很愚蠢?
所以说,有本事干坏事,不如凭本事干正事。
第二件可悲之事:心无大志。冈波巴大师说:“在这个恶浊短暂的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心无大志的人,最大的愿望是开心享受生活,他们整天幻想工作更轻闲一点、生活更富裕一点、享乐更多一点。可是,工作轻闲跟生活富裕享乐多,却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他们通常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只能生活在缺憾和不满足中。
一代名臣曾国藩说:“有志则不甘为下流。”胸怀大志的人,绝不会让自己淹没在感官享乐之中,他们努力创造,以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能够成就辉煌事业者,通常都是这样的人。表面看,他们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其实是世界最快乐的人。因为他们能从自己的每一项创造性工作中感受到快乐。他们也能从成功中享受到普通人享受不到的至乐。
第三件可悲之事:放弃义务。冈波巴大师说:“一切众生皆是于自己有恩的父母,以怨恨心弃之不顾,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每个人都享受过他人带来的福利。比如,我们行走的道路,是别人修建的;我们乘坐的车辆,是别人制造的;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是别人生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恩人,我们当知恩图报,为社会尽义务,贡献自己的价值。
可是,有的人却毫无感恩之心。他们老是觉得自己不够成功、不够富裕,而这一切都是社会不公造成的,都是别人的错。他们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一心经营私利,从不考虑如何回报社会。这种人,是私欲的囚徒,无论他们贫富成败,都是很可悲的人。
心怀感恩的人,以开放的心态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无论遭际如何,他们都乐意为社会、为他人尽自己的义务,他们的人生也因此彰显独特的价值。冈波巴大师就是一个深具社会责任感的人。他20岁时娶地方官达玛俄之妹为妻,该女子美丽贤淑,为他生下一子一女。他们的小日子过得十分幸福。不料,冈波巴26岁那年,该地瘟疫流行。冈波巴协助父亲积极施救,谁知道,他不但救不了别人,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也相继染上瘟疫去世。
遭逢如此大难,冈波巴痛苦万分,却没有意志消沉,更没有怨天尤人。他立志终身不娶,专心学佛修行。因为这场大灾使他意识到,人生无常,光靠医术不能彻底解除人们的痛苦,只能寻求精神的处方。他把自己的财产分为三份,一份用来为妻儿超度亡灵,一份供养给寺院作慈善事业,一份自己留下用作修行的道粮。
办完妻儿的丧事后,冈波巴离开家乡,在雪域高原上四处访师学道,探寻解救众生的心灵良药。正因为抱着这种良好的愿望,他悟道的进展很快,终成一代大师,他所做的功德传遍全藏。据说,冈波巴圆寂后,焚身时心和舌不坏,变成舍利子。柴火熄灭后,还有许多颗粒状舍利子。这些舍利子似可说明,冈波巴以自己的慈悲之心和禅思苦修,铸就了不朽的生命。
第四件可悲之事:荒废岁月。冈波巴大师说:“青年时期的身、口、意,如果白白空过掉,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人在年轻时,身体、精力、思维都是最健全的时候,非常适于学习、进修和创造,应该加以珍惜,不让时光白白流失。
云门禅师曾说:“时不待人,忽然一日灵光落地,到前头将什么抵疑?莫一似落汤螃蟹,手脚忙乱,无汝掠虚说大话处。大苦!大苦!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这段话的意思是:时间不等人,有朝一日魂消身亡,到前面拿什么抵账?不要像落进滚水中的螃蟹那样,手忙脚乱,到那时,无论你怎样吹牛说大话,也是“大苦!大苦”。所以,不要让时间白白流过,免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冈波巴和云门的话,归结起来,可用两句话概括:要趁年轻勤努力,莫待老年成悲戚。摘自《人生四大可悲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