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流星雨都发生在地球通过彗星残骸之轨迹时,那些比沙粒还小的微小灰尘碎片,与地球大气剧烈摩擦、燃烧造成的。但是在十二月十三日达到极大期的双子座流星雨,其母体却不是彗星,而似乎是来自于一颗奇特的近地小行星:第3200号小行星“法厄同”(3200Phaethon)。
双子座流星雨首度被注意,是在1800年代中期,但它的来源一直未知﹔直到1983年,NASA的红外线天文卫星观测到一颗新的小行星,“法厄同”,且发现它和双子座流星群循着几乎相同的轨道(周期一年半,从水星轨道向外延伸到小行星带的椭圆形轨道)。天文学家因而推测:它们之间必然有很大的关联。且双子座流星雨和“法厄同”有许多异于常理的特性,例如:双子座流星体的密度很高,大约是2~3g/cc,和岩石的密度差不多,但与典型非常蓬松、密度大约只有0.3g/cc的彗星灰尘碎片则有很大的不同;再者,根据哈佛小行星中心(Harvard'sMinor Planet Center)的BrianMarsden表示,“法厄同”的近日点距离太阳只有0.14AU(天文单位),远日点也只有2.4AU。由于远日点的距离这么小,几乎不太可能是一颗已经“死亡”的彗星,而疑似一颗普通的近地小行星。
“法厄同”目前并没有彗尾,也没有因为和地球近距离的遭遇而造成的喷发迹象,那么双子座流星群的残骸轨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996年7月,欧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的EricElst在小行星带中观测到一个现象,可能和此有关:他发现一颗奇特的天体(Elst-Pizarro),它具有一条彗尾,没有彗发,但在1979和1985年的旧观测照片中,它并没有彗尾,且到了1997年,这个彗尾又消失了;且根据它的轨道推算,它应该只是小行星带上的一颗小行星。至于Elst-Pizarro短暂时间出现状似彗星的情况,很可能只是碰巧观测到Elst-Pizarro与其它小行星碰撞造成的喷射灰尘云,或是Elst-Pizarro上的冰堆积物因为失去遮蔽而蒸发所造成。
虽说“法厄同”和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碰撞,很可能是造成双子座流星群残骸的原因;然而仔细研究双子座流星群的轨道显示,这些流星体也可能是“法厄同”在接近太阳时,被太阳的重力撕扯崩裂的碎片造成的。因此双子座流星雨到目前为止仍无明确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