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究竟是什么?我想从柏拉图和希庇阿斯的辩论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美是一种抽象的事物,我们很难将其进行很完美甚至理想的理论化,但是出于自身的一种表达意愿,在谈论什么过程之中,我们往往像希庇阿斯那样将其具象化成为了美女、母马、陶罐等各种客观事物,以此展现我们对于美的一种理解。
我们都知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的需求也就随着经济的发展由物质层面、道德层面等最后最后到达了审美层面。但是我们已经说过,美是一种抽象化的事物,因而在看待什么是美,判断事物究竟是美还是丑的过程之中,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了一定的主观性。
但是美完全是主观的吗?不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已经说过,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中存在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存在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条规,因而长久的历史发展之中,人们的心中也必然会形成一种关于什么是美的基本的社会准则。这种准则的形成并非单独形成,而是依附于道德与法律的完善而逐步形成与完善。而道德与法律又源于一定的客观事实,因而由于美在很大的程度之上要适应客观现实,因而其更多的是客观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自然事物的审美属性并不是自然事物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与人发生关系以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属性。当人类还处于消极适应自然界而生存的时候,不会有什么美与不美的关系。人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形成,因而其必然也就要随着社会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上来说,社会不是一味的向前发展,在其变化的过程之中,总是以曲折的方式向前进。同时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就是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认为,世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矛盾,因而在审美发展的过程之中,这种矛盾也就必然存在,这种矛盾就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审美偏差,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了当代青少年的身上。
1978年发生了两件惊心动魄的事:一个是改革开放;另一个就是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由此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而一跃成为了东方的一头雄师。而计划生育则为中国社会、经济和谐健康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两件事之间在以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似乎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关系。
中国社会中现在有两个非常“出名”的名词——“80后”和“90后”,在现实生活之中,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尤其是国家出现了什么重大事情之后,这两个词在大众面前被提及的频率似乎异常的高,即使是平时,网络,娱乐新闻总会出现与此有关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头条。这种现实的形成主要就归结于80后和90后这两类人成为了社会的主体,主导了社会的许多潮流尤其是生活时尚潮流等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与休闲更为相关的方面。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归结于以下原因;
第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忽视所导致的外来文化的大肆入侵;
第二、信息交流的通畅而导致的外来文化潮流的飞速传播;
第三、经济条件的不断优化而导致的人们接触时尚潮流的机会增加;
第四、文明不断开化所导致的青少年摄奇思想与能力的增强;
西方曾经以“文明开化”的方式而瓦解了东盟,今天外来文化的大肆传入虽然不是以瓦解摧残中国政治为目的,它们本身也无法轻易的瓦解中国社会,但是它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
当今青年对于美与丑的界定似乎异常的明确,但是在他们的心中不是以美与丑来进行界定,而更多的是以时尚与前卫来进行定义。他们的这种时尚与前卫的定义不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它们的定义却更多的是与中国古文化中的礼仪道德相背弃。也就是说他们的审美观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发生了偏差。
由最浅显的外在形象来说:传统的审美观主张着装大方典雅,尤其是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往往希望通过他们的着装来显示一种成熟,追求一种气质、内涵与修养;但是在现代社会之中,许多人,尤其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由于受到处在一个“哈韩”、“哈日”以及港台风潮席卷大陆的社会之中,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人本身所具有的渴望张扬个性,独树一帜的特性的驱使,他们往往最先也是最深的陷入了这些另传统审美观瞠目结舌的风潮之中。稀奇古怪的着装,“电击”后的发型,耳朵、鼻子乃至舌头上的千疮百孔等等等等。在他们的生活之中,不用比学习,不用比什么能力,比打扮穿着足矣。他们用他们的外在形象向世人昭示他们是潮流的先驱,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是未来的主宰。
稍微内在一点的——爱情。为什么只是稍微内在一点儿?原由在于爱情本身是神圣的,但是在当今的现实面前,它的神圣感似乎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中间渐渐流行起了这样一种观点:在真正的爱情到来之前一定要先谈几端感情,在爱情方面先热热身,以免真正的爱情到来之前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很难定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论断。我想当那些因为爱情而千古留名的人黄泉有知,他们不知会作何感想 。
深入一点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产业结构来看,若从传统的中国历史发展而言,中国始终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由于工业化和近代化风波的影响,中国也成为了一个工业大国,因而中国社会之中存在两个庞大的群体——农民与工人。中国的政权建立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之上,这是时代发展所决定的。但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性,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实现更多的被转移到了对白领人士和对娱乐服务业等的关注与崇拜而忽视了对社会基层的人和事业的留意。这种现象所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从一个比较严重的层面来说,这是由于社会阶级关系倒置所形成的。这里的正常社会阶级关系是指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那些处于社会低层默默无闻的人而不是整天追捧明星艺人,将视角放到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社会现实尤其在青少年身上,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形成这种思想也就是审美偏差的原因与教育有关,现代教育所教导的始终就是让学生努力学习追求更加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而很少教导学生努力学习之后回家务农等,这是教育的因素。另外就是社会风尚的因素,激烈的社会竞争,高步调的社会节奏等让对社会很敏感的青少年不由自主的将视线放到了那些与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相关的东西之上。
另外,青少年在情感判断上很容易陷入误区,就是他们很难判断什么样感情的是真正更加值得呵护与珍惜的。由于现实物质条件的不断优化,家长常常尽可能的为子女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而且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正是这样,家长很容易在对待孩子上陷入溺爱的误区,这样也就使得孩子常常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亲情。相反,由于青少年的渴望社会认同特性,一旦他们的生活之中出现了所谓的兄弟关系、帮派关系等,常常会让他们在生活乃至思想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并且短暂时期难以改正。他们会在这些所谓的兄弟盟友关系上花费大量的心思与精力。这是青春期一种很常见的审美偏差问题,如果能的到指导或自己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偏差会慢慢改正,但是也存在因此而走向歧途的事例。
青少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群体,由于这个时期身理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审美观常常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审美偏差的内容也并非仅上所述。但是不管怎样,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家长、老师乃至朋友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同时从主观因素讲,个人也应该有足够的自制力,在学习生活中尽可能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的生活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之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