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血案一周后,接到报社的指令,因富士康连续发生跳楼事件,希望我前往富士康采访,在富士康深圳观澜和龙华呆了10多天,从医院到工厂,再到富士康员工租住的城中村,和富士康人有了很多的接触和交流,我得到的结论是,对于一个40多万人的巨型工厂来说,半年内的9连跳,原因太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和我们别的代工企业相比,富士康绝非我们想象中的血汗工厂。如果一定要给跳楼者一个最直接的责任方,那就是“中国制造”本身的尴尬和艰辛。
一个辞职的员工告诉我,富士康是一个非常程序化的企业。无论是管理还是生产线本身。机器一旦启动,整个生产线就不能出现断链条的事情,通俗地说,每一个在线上的工人,都必须步调一致,否则在线上的某一个环节就会出现积压,而下一道工序,则出现等的状况。这是不允许的。
此外,最大的问题是枯燥和夜班。富士康从原来的两班倒换成三班倒之后,夜班依然是一个折磨人的事情。富士康的一线工人的生产,劳动强度不大,但是非常枯燥,每天做的都是同样的东西,甚至连动作幅度都一样大,不需要有别的想法,这是所最让他难以忍受的事情。但这样的简单重复劳动,是中国所有劳动力密集低技术的低端制造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不仅仅是富士康。
富士康的另一个问题是生活的乏味。人与人之间没有深交的基础。工厂位于工业园区,单调的街景,生活配套的缺乏,公园和娱乐设施几乎为0,让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下班后,他们在厂外的城中村的地摊上吃廉价的小吃,逛廉价的跳蚤市场,不多的娱乐只有网吧和台球。
富士康的管理体系大致分为经理,副理,课长,线长,组长。线长以上属于中层管理层,高层管理者一般都来自台湾,大陆员工最多只能做到中层管理员。对他们来说,中层管理者是一个非常好的职务,比较高的薪水,有的甚至还有股份。中层管理者非常看重他们的职位,新进入的大学生虽然工资待遇比一线普工高很多,但只要现有的管理者不离开,他们升迁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而普工的升迁机会,则基本没有,能干到线长的寥寥无几,一般当了组长,就基本到头了。线长以上的管理位置,只能从干部储备队伍中选拔,与普工绝缘。
富士康非常注意法律问题。员工加班,必须要签意向书。同意加班才加班,不愿意加班的,一个班不能加,也没有加班工资。每天加班不允许超过3个小时。
富士康一线工人底薪900元起,每累计一年在富士康的工龄,每月底薪增加50元。双休日加班一天的,按双倍工资支付,国庆,春节等法定假日,按3倍工资计算。工资计算方式为底薪+加班工资(底薪除以每月法定工作日乘以加班时日)。
这和很多同在工业区的大陆制造厂比,有一些区别。别的工厂是只要有了订单积压,员工就可能无条件延长加班时间。
可以肯定的是,关于劳动保障,富士康是中国同类制造业中最好的。他们提供的集体宿舍,普工8人一间。大学毕业生(储备干部)4人一间。宿舍24小时有热水。宿舍的建筑质量和设计水平、舒适度,远高于大陆企业。所有的工人不必自己洗衣服,企业里有专门的人给员工洗衣,有餐厅,当班工人可以吃免费的三道菜的工作餐。员工都有医疗保险,此外,企业还对到医院治疗的工人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加上社保,工人一般只需要承担10——15%的医疗费。
富士康严禁任何拖欠员工工资的行为,任何原因的拖欠,主管都可能遭遇严厉的处罚,这一系列的保障基础,是富士康永远不担心招不到人的基础。此外,富士康对出现工伤的职工的赔偿,也远比同类企业高。哈工大毕业生孙某因被环安课调查而跳楼身亡之后,富士康赔偿金额30万,此外,每年给予孙的父母3万抚养费。直到孙父母去世。无可否认的是,和周边那些动不动就拖欠工人工资,拒付工伤赔的大陆代工企业相比,富士康具有绝对的道德优越感。
富士康的管理层告诉我,富士康出现的连绵自杀事件,其实是现在所有工业区制造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只是别的企业人少,一年也许出一个,而富士康工人基数太大。汇总起来,就有些触目惊心。但他认为,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低端制造本身。低端制造极低的利润空间一般只维持在1~3%,这样脆弱的利润空间,注定了企业无法大幅度地给员工提高工资。这和国外的制造有着本质的区别。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的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人,而我们的制造业的工资,只能养活工人自己。欧美的产业工人可以只工作4至6小时,因为他们的收入注定了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减少工作时间,而我们工人的工资水平注定了他们必须干满8小时或11小时。他们在周而复始的简单劳动中看不到希望,这是最容易摧毁一个人意志的因素。
换一个说法,富士康是血汗工厂不假,但福利保障最高的富士康都如此,中国别的代工企业就只能是垃圾中的垃圾。我们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出口业绩背后最尴尬的现实——充分地挤压我们劳动力创造出看似伟大的制造业奇迹。
问题是,每一个具体的劳动力,无论多么廉价,他也是人啊。
30年来,在老一辈工人已经退出了舞台,新上来的90后无论是抗压力还是思想的自由度和老人们都有巨大的差异。不解决整个中国制造的低技术含量,无自主品牌和定价权的现状,代工企业的自杀数据,还将直线攀升。在这样严峻的现实下,无条件地骂富士康还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