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自己是一个很感性化的人,所以比较喜欢诗歌。不过当越来越多的诗歌拒绝读者和理解时,我还是很欣赏那些不是很隐晦基本上不存在阅读和理解障碍的诗歌。我觉得真正经典的诗篇应该是蕴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和对于生活、人生和爱情的认识,它们具有动人心脾的力量,能够让读者心生共鸣。没有读者的诗歌,是很难为人所传扬的,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但是这首诗并非一目了然那么简单,完全理解它也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不过第一次读这首诗时,我的直觉便很喜欢字里行间那悲戚而略带埋怨,委婉多情而又隐藏着深深的遗憾的诗人的心灵。它表达的情感是那么真实动人,而诗人的经历也许是许多凡人也历经过的,故很容易被它所感动。
伟大而深刻的爱情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深沉而甜蜜的幸福,伴随着这幸福而来的常常是刻骨铭心的巨大的痛苦和酸楚。一往情深的痴恋未必能得到爱人的怀抱,却往往收获心碎的果实。当叶芝抱怨他的一腔柔情“真像是奉献给了帽商橱窗里的模特儿”时,他心中的悲伤,甚至怨恨不难想见。然而痛定思痛,爱情的火焰却并非理智所能扼杀的,诗人仍然一往情深地痴恋着那伤了他的心的女人,也许就像《荆棘鸟》中的那只鸟,唯有当荆棘穿透它的血管和心脏时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声,叶芝也用他被爱情扎伤得鲜血淋淋的心为我们献上了一曲深情的歌。正像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所说的一样:“只有那种终极的爱才能使人达到在无望中去爱一个人。”诗人的爱情就是那么美丽壮烈,那么忧伤绝望。
这首诗是献给诗人的意中人——爱尔兰著名的女演员茅德•冈的。茅德•冈虽是女性,却积极地投身于爱尔兰的民族自治运动,主张用暴力和流血斗争实现爱尔兰自治的政治理想。诗人24岁时认识了茅德•冈,立即被她那无与伦比的美丽和“朝圣者的心”深深吸引,狂热地爱上了她。然而事与愿违,茅德•冈虽然也爱着叶芝,却始终拒绝了他的求婚,她在1903年嫁给了和她并肩战斗的麦克布莱德少校。叶芝的这首诗便作于1893年诗人29岁时.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矇眬,
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
慢慢吟诵,梦见你当年的双眼
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
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
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
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心,
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
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
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
逝去的爱,如今已步上高山
在密密星群里埋藏着它的赧颜。
“当你老了”这四个字轻轻一念,便让人有一种欲哭的感觉。当年轻时的爱情被遭到拒绝,诗人无奈地幻想多年以后——“当你老了”的一刻,他期待着那一刻,“你”将会真正明白“我”曾经对“你”的伟大而无私的爱。全诗以一个假设性的时间状语开头,接着便想象自己的爱人年老时白发苍苍,睡意矇眬,青春和美丽不再的情景。到那时,当她打开那昔日的恋人的诗篇,在炉火边轻轻吟诵时,她将回忆起过去的一切,她的美丽和她年轻时眼睛里柔美的光芒和幽深的晕影。当多年以后,“你”在炉火边一面读着“我”的诗篇,一面慢慢地回忆起过去的一切。那时候“你”一定会明白,许多人不过是爱“你”的美丽的青春,而只有诗人自己,却是被“你”那“朝圣者的心”深深打动,哪怕那青春的绿荫纷纷落尽,“我”也会依然深爱着“你”脸上的哀戚和皱纹。因为诗人的爱情,乃是比一般人更加深沉,更加真挚,更加纯洁无瑕的爱情。他爱“你”“朝圣者的心”,更甚于爱“你”的肉体和欢乐的青春。而到第三节,分明有一丝淡淡的埋怨隐于其中了。当“你”终于明白过来诗人的爱情是“你”曾经拒绝的最无价的珍宝时,诗人也已经老了,或者不在人世了,而那爱情的遗憾和伤痛也将永远成为无法开解的死结,再也没有机会弥补或者抚平。诗人那高尚的灵魂也许已经在星群中间沉睡,到那时,“你”除了痛苦的回忆,除了后悔年轻时的骄傲与不知珍惜,又还能做什么呢?“当你老了”,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而“你”在年轻时却吝惜着不肯把爱情交与“我”,老了之后除了后悔与遗憾还能做什么呢?读完全诗,我的心情也似乎被雾水打湿了一般,沉重而忧伤。
诗中所有的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拟的,语言也是那般朴素平易,不过细细读起来时,却似乎有一种超验的、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因为诗人在写下这首诗之后所经历的情感历程以及漫长的岁月都证实了当初他写这首诗时的感知,茅德•冈的婚姻并不幸福,我们甚至也可以想象,当她真正老了时,她会像诗人诗中预言的一样,回忆过去,回味诗人的爱情。诗人仿佛一直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假设的、虚拟的时空走去,如同走向一种信仰,是无意中言中?还是生命本身的预感?还是人在极端的情感迷醉时笔下会透露出冥冥之中的“神启”?所有这些,都使这首诗蒙上了一层宗教般虔诚的色泽。
单恋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一种感情,那是无限的付出而不见分文的回报,那是一往情深却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受伤的心,那最执着的情感必将导致最痛苦最强烈的爱的灾难。也许诗人原本就需要在痛苦中磨炼,就像钻石需要烈火炼铸?也许正是这不幸的情感经历反而成全了诗人叶芝创作上的幸运。这位美丽的有着朝圣者灵魂光辉的女性成了诗人创作的力量和源泉,成了爱情的信仰、理想的象征。正如歌德诗中所说:“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上升”,叶芝后来也投身于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
创作这首诗二十三年后,即1916年,茅德•冈的丈夫麦克布莱德少校在斗争中献身去世,叶芝再次向茅德•冈求婚,仍旧遭到拒绝,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叶芝一生对茅德•冈的痴情和其感情挫折带给他的巨大痛苦。
“当你老了”,这不是诅咒,唐晓渡老师认为“设想自己心目中的美人的老态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诗人当时需要这样做,否则不足以平衡他巨大的心理创伤,他指望时间的幻术来挽回他在现实中落空的爱情。”我想诗人的目的并非要平衡自己的心理,而是沉浸于爱情的痛苦中,绝望时所作的一种挣扎。他相信自己的真心是时间可以验证的,没有谁能够骗得过时间,把时空的帏幕拉到多年以后,也是恋爱中人时常的心境。沉迷于爱河里的众生,总希望有一个将来,希望从现在走到永恒,希望对方的心如果有期限的话最好是一万年。而诗人,在现实中他的爱情是那么无望,他只好设想多年之后对方能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炉火和诗篇是那么温暖,诗人的语言像羽绒一样轻柔,爱和痛惜,在字里行间像落叶一样纷纷飘落。每一颗痴情的心灵总是固执地相信自己的爱情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爱情,对方不可能找到比自己的爱更丰富更博大更有价值的爱情,叶芝便有这这样的坚信。他的语调是那么柔和而温暖,像是黄昏时的日光,又像是一曲大提琴如泣如诉的歌唱,他只是温和地引导恋人提前进入那时光的隧道——“当你老了”,“你”的双眼不再清澈透亮,“你”昔日的秀发已变成白发苍苍,“你”的脸庞不再光洁灿烂,而是布满了皱纹和衰老带来的哀戚,“你”的身子佝偻,靠着炉火打盹,“我”却依然为“你”的衰老而隐隐心痛,“我”却依然为“你”敲响那爱情的钟声,到那时“你”才会明白“我”的深情与忠诚。诗人引导对方设想多年之后的场景,其实是希望恋人看到这首诗后能早一点明白他一片痴情的苦心,而不要等到多年以后,当一切都已经成为永久的心痛。
诗人的语言没有热烈宣泄的激动,只有平静而真挚的倾诉;他似乎站在局外,冷静地为恋人指出了将来的结局。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的朴素含蓄,毫无故作姿态的抒情;诗的调子优雅而舒缓,在流动和飘逸的画面中透出一抹淡淡的哀伤,却不乏亲切与温馨。那温暖的炉火的意象不知影响了多少后来的诗人。诗人的心是那么坚定,爱已经成为一种信念。他“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这是多么深刻脱俗撼人魂魄的爱情。这首诗透射出令人倾慕的精神美丽,我想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留下难忘的印象;尤其是对那些怀有美好的情愫,执著地追求人间真爱的理想型女性,她们更会在诗人创造的这个永恒的情感空间里遐思不已,感动不已。
诗的结尾特别让人感到一种圣洁的悲剧美,犹如那种经过了岁月沧桑洗礼、过滤了的情感向着纯净的、隐隐泛着幻梦般紫光的崇高境界升华、升华……仿佛是人性对神性的亲近,又仿佛是把短暂的人生升华成永恒的艺术。对于结尾可以做多种解释,我比较同意课堂上老师的理解。我想用李商隐的两句诗来表明我对于结尾的理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的,到那时,“你”会惆怅,惘然。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诗中那深沉的爱,那超凡脱俗的情感,已远远超出了文字所能表达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读这首诗,的确需要有一颗“曾经沧海”的心,因为它与一般的爱情诗迥异其趣。诗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一点点让人心跳的柔情蜜意,甚至听不到一句爱的誓言,然而诗人却用那略带悲哀的语调,诉说着不可挽回的爱情。无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泣血的悲哀,因为当他的恋人开始明白他的心时,她已经老了,诗人自己,也老了。
读完这首诗,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谁能够预知将来的事情?当我们老了,对于昨天或者今天的一切,对于生命中无法挽回的美丽,我们又会怎样的哀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