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和人们观察事物的局限性和分析事物的片面性,在头脑中往往形成许多错误的甚至荒谬的概念和意识。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抱怨人们的肤浅,因为客观事物往往被围上彩色的光带,而有些光带给人以虚像,甚至是奇妙而又怪诞的虚像。同时,由于人们的经历,学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往往看法也不同。作为从历史文化的实践发展中走出来的人,在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现实的时候,总要受到自然的思想的和情感的影响,就不能不影响人们观察与判断的准确性。而且,我们有限的思想认识和眼光视角,都处在程度不同的近视之中,造成程度不同的误差和折射。
不过,尽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不成熟或总在不断修正,但由于人的大脑处于无休止的运动状态,它不断寻找问题答案,分析总结。这样,就需要一种比较稳定的观察分析事物的看法,即所谓的观念,以作为行动的指导,以及看待问题的参照系。有了观念,无论其看待问题的视野是宽是窄,固定或不很固定,但因为毕竟已形成可以理解的思维模式,因而就可以指导分析问题,决定行为方式。
同样一个头脑,做好事做坏事都有它,是非善恶全在一念之间。观念,是人的思维行为当之无愧的“指挥官”。
当然,正如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治疗创始人都可隆•贝克教所言,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理解、评价、预测周围事物,并以较为固定的情绪方式和行为方式作出相应反应。
一个人如想有一个充实的人生,就必须善于祛除和减少错觉,改变错误的意见。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自觉接受社会或别人的新的影响和新的信息。根据周围出现的新变化,检查自己观念中僵化、保守的部分。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简单的,因为人们往往被自我防御机制所欺骗,而满足于虚幻的自我,希望别人接受自己,赞同自己。久而久之,一种无形的幻觉就会包围、控制自己的思维,形成一种思维惯性或定势,影响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冲破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美国学者约翰•鲍威尔提出三点:第一,再三修正自己对人生的解释;第二,勇于接受生活的提问;第三,努力寻找宁静与独处的时刻。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省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我们必须在理智指导下转变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但旧有的错觉和情绪不会轻易消失,有时消失了还会卷土重来。所以,一个新观念的确立,也要有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
有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指出,所有恢复自我使人生谐调和欢乐的希望在于改变僵化的公式,纠正错误的观念或谬论。健康与生气始于大脑,始于健康的思想和生机勃勃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