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记忆能力 的发展小学儿童的记忆能力和学前儿童比较起来,正在发生着本质的变化。这些本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记忆的目的性来说,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学前儿童记忆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还是很差的。在大班儿童那里,只能看到一些初步的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在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条件下,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不能只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那些自己虽然没有兴趣但是必须学习的东西,因为学习和游戏不同,这是一种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这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把学习当作一种目的任务,并使自己的记忆服从于这种目的任务。因此,在小学儿童的记忆上,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就逐渐占有主导的地位。当然,有意识记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排除无意识记的作用。事实上,在整个小学时期甚至以后的中学时期,一方面,有意识记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无意识记也在起作用,因为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第二,从记忆的方法来说,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学前儿童对于自己经验范围内的事物,也能进行意义的、理解的识记。例如,用事物的各种联系、对比关系等等,来进行记忆。但是由于他们的经验还很不丰富,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不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于很多材料,宁肯用机械的、逐字逐句的办法来识记,而不愿更多地通过对事物的意义的、内在关系的理解来识记。
众所周知,学前儿童识记故事,一般总是从头记起,逐字逐句地重现。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虽然还可以用逐字逐句的办法来识记故事和诗篇,但是不能单纯地用逐字逐句的办法来识记数学运算方法和有关历史、地理、自然的教材,在这里,他们必须学会分析出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必须学会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合乎逻辑的联系,也就是必须学会对识记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或逻辑加工。当然,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合理的教学影响下,儿童是有充分可能掌握意义识记的能力的。
在这里,也应该指出,在学习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不是对立的东西,因为它们在学习上都是必要的,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从记忆的内容来说,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地发展着。
学前儿童的具体形象记忆优于词的抽象记忆,他们长于记忆具体的事物、事实、形象,还不善于记忆关于事实的一般解释、公式、法则、规律等等。这是和他们的经验贫乏相联系的。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但要记住一些具体的事实或形象,而且要记住一些概念、公式、原理,此外,儿童的词的抽象记忆就迅速地发展起来。当然,也不应该有这样的误解,似乎具体形象记忆是一种不好的、应当克服的东西。事实上,在学习过程中,具体形象记忆和词的抽象记忆都是必要的,因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儿童掌握充分的具体的实际材料,并且从这些具体的实际材料出发,不断发展儿童的词的抽象记忆,从而使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在小学时期,所有这些记忆上的质的变化,都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儿童只是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具备了发生这些质的变化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是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工作质量。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具体运算阶段,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意思。
儿童在入学以后由于教学上向他们提出这些新的要求,就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
小学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是立刻实现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第一,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儿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第二,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在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低年级儿童虽然已学会一些概念,并能进行判断、推理,但是还不能自觉地来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常常能够解决某种问题或任务,却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这是由于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是和内部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教师指导儿童逐步从大声思维(讨论)不断向无声思维过渡的时候,儿童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讨论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的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儿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水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上,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还感到很大的困难。又如,儿童已能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当他们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很大的困难。
第四,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逐步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转变点,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质变”或说“飞跃”,这个质变发生的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当然,其中也有可变性。如果教育适当,关键年龄可能提前,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就指出,这个“关键年龄”可以发生在小学三年级;反之,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也可能推迟发生。
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言语,特别是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当然,教学和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的、简单的,从掌握言语和经验到思维发展是有一个量变质变过程的,而且这个量变质变过程又常常会由于学科的不同、教材内容的不同、儿童学习方法和个人特点的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