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文章 >
励志文章 > 详细内容
- 培养气质的99个好习惯
- 发布时间:2010/4/4 阅读次数:492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30岁以前,你要寻找到可以干一辈子的事业
像我们这一代人,阅历都是非常庞杂的。在小学、初中的时候,我们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投进到“上山下乡”浩浩荡荡的活动中去,就这样,我们和一个人学习知识的黄金年纪擦身而过,可以说,很多人的命运被那个特别的年代转变了。我下乡当了一名农民,天天在地里干活儿,当时年事太小,个子也小,哪能干得过人高马大的同窗?我天天都在问自己:这就是我一辈子的生涯吗?太恐怖了!在这样极其愁闷的环境里,我只有等候着机遇。
19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不知高下深浅地也往报名,报考的是中心工艺美院,由于我以前学过油画,没有怎么学习过文化课,但最后还是失败了。我开端对自己的人生发生了深深的猜忌,我认为高考是我转变现实命运惟一的救命索,那段时光,我苦楚极了。
后来,有人告知我,当兵也是能够转变命运的一条选择,就这样,我很顺利地到部队往了。两年后,我考上了西安政治学院。1987年,我分开军队,组织上可能斟酌到我专业的原因,分配的时候,把我分到中心工艺美院的人事处。真是命运弄人,十年后,我还是迈进了当年幻想中的学校,只不过是角色变更了。
在高校里当一个行政职员,日子非常安闲。我细心地考量了自己的条件,从军队转业回到处所,一切都从零开始。在学校里当一辈子行政职员,这和我的性情太不相符了,我必需寻找更大的舞台。哪里的舞台最大呢?国外吧。
1990年,正好有自费留学日本的机遇,我就去日本了。到日本的时候,我已经快30岁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个年纪是很轻易发生危机感的,何况当时我还一事无成。命运再一次让我必须考量自己:来日本不是为了度一身文凭、学历,总不能快到40了,自己还是一个学生吧,我已经比不得那些大学刚毕业就来日本读研讨生的同窗了;来日本也不是为了打苦工挣钱,在国内高校里,我挣钱比在日本轻易得多,何必多此一举呢?那么,就只剩下一条路:寻找可以干一辈子的事业。把这些都想明白了之后,我给自己写下了“东渡扶桑,无非是为了寻找让自己人生为之一振的事业”,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0岁以前,人生很轻易处在“颠沛流离”的状况,总是在寻找自己可认为之斗争毕生的事业,而且这个事业还要足够吸引人,我想,这种寻找的本身就是很苦楚的。但就是在这种苦楚中,通过人生的积聚,你会把自己看得越来越明白,等机遇真正到来的时候,才会把握得住。
穷学生创业必需具备三个条件
来日本的第三个月,我的一个好朋友来日本采访当年的“世乒赛”,住在我当时打工的宾馆里。回国前,他托我把从国内带来的便利面、烧鸡这些食品送到大阪去。我听了特殊惊奇:这怎么可能呢?在国内,要送这样的食品包裹,得多费事啊!十几年前,国内的邮局仅对包裹外包装的请求都是非常烦琐的,何况送食品还得有时光上的保证,日本的邮局能做到?这位朋友当时就笑了,哪还用去什么邮局?你把这些东西直接送到楼下的超市,告知他们地址就行了,便利得很,基本不用自己包装。
我到楼下超市一试,果真如此,而且价钱还很廉价,仅相当于几杯饮料的钱。这件事情对我的冲击太强烈了,我感到有这样的服务真是不可思议。
当年在军队的时候,我曾经为了给父亲寄一双冬靴,赶几十里山路跑了三趟。每次,我都被邮局各种各样的理由难堪住了,一次要靴子的发票,证实我不是偷的;一次是开包检讨后邮局又不负责还原,还得让我再回部队重新缝好包裹;一次又说包装不行,得用木箱子包装,到第三个星期天,我才胜利地把包裹寄出去了。当时,我认为委屈极了:为了寄一双靴子,挥霍了我三个休息日,来往返回走了百十里山路。
我忽然一下子意识到,把这种城际包裹快递业务移植到中国去发展,很可能就是我一生的事业。
有了这种假想,我开端了搜集材料、模拟客户、调研工作。骑着一辆自行车,在东京的大街小巷转悠,在舆图上标出各个营业点、中转中心的地位,再以客户的身份往感受他们的服务、运营模式,搜集价钱表。一年下来,我渐渐摸透了这种在日本遍布各个社区的“宅急便”业务。等我熟习了这些东西之后,我就越发感到这种业务在中国的市场将是不可估计的。在日本东京,像我这样的穷学生,往图书馆还书、往干洗店送衣服都是应用这样的业务,用度也就相当于一杯饮料的钱,但给大家带来的便利却是显而易见的。
我又买来北京市区舆图挂在床头,整天在揣摩,把中转中心建在西城还是东城呢,物流中心放在海淀区适合吗?
我想,一个穷学生要想创业,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资金要少;二是技巧门槛要低,没有太高的技巧和行业限制;三是我要酷爱自己所选择的这个行业,并有百分之百的热忱,百折不挠。其中,酷爱、热忱这一条非常主要。1993年我回国的时候,哥哥推举我去当拍卖师,工作文雅,和有钱人打交道,可我心坎并不酷爱,“工作就是吃饭、吃饭就是工作”的工作方法基本就不是我所寻求的,所以再怎么诱人我也不会去。
当时,“物流”这个概念还没有怎么提,但我感到这份事业能做得很大,能做到中国千家万户中去,以后,老百姓看到我公司这个“LOGO”,就知道这是我陈平开办的“宅急送”,这种骄傲感和快活是任何职业都无法带给我的。
执著地信仰你的事业
我揣着自己在日本打工挣下的几十万块钱,回到了北京,把日本的“宅急便”业务改装成我自己的“宅急送”公司。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很少有人知道,通过我们的服务他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方便,即使是那个时候在一些公司上班的白领也没有“时光就是金钱”的意识。
我用30万块钱买了三辆小面包车,20万块钱作为周转资金。当时,我也没有钱作广告,就印刷一些传单,上面先容“宅急送”是做什么的。开业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在中关村邻近发了整整一个星期的传单,鞋都磨破了两双。这就是我们最开端的“扫街”攻势。
可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做的都是一些不挣钱的工作,像接送孩子、换煤气罐、送烤鸭,但我还是咬着牙接了下来,由于这些确切是我们许诺的业务,要为老百姓服务。这样的工作,做了一年多,但在必定水平上,我们也培养了市场。
“宅急送”的业务也就是在这样一天天的“攻势”中打了下来。现在,“宅急送”有8000名员工,1200辆车,今年,我还花了5000万在全国所有的二级城市布点,展下了“网罗密布”。
现在来我们公司竞聘的很多人都在“大田”“联邦快递”这样的跨国公司干过,但我一问他们来“宅急送”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为了高待遇,有人说是为了事业,可一进公司就这也怕苦,那也嫌累,这样的人都做不好这份事业。所以,我给公司建立的企业文化就是“信仰”,对公司虔诚,对事业投进。这首先请求的是我自己要对公司奉献,直到今天,我依然坚定地以为,这份“宅急送”事业是我终生寻求的东西。
我的办公室里就挂着一句话:“联邦快递,宅急送离你还有多远?”这就是我的目标。就像一个运发动,他眼里只有奥运会冠军这个目的,他敢休息吗?我把自己的目的就定在“中国的联邦快递”,我同样也不敢休息。这就是信仰的偏执。
“宅急送”走完了非常艰苦的十年,接下来的十年,我们要有自己的飞机,要把业务发展到国外,包裹速递业务的竞争会更加白热化,途径依然艰巨。但支持着我走下去的还是“赶超联邦快递”这个远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