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今日说法》两会专题《小撒探会》播出了一则有关“网瘾”的案例:
南方某城市,母亲王女士,儿子佳义。
佳义,网瘾少年,迷恋上网成癖。最为“惊天动地”的行为是三个月未出家门,典型的“宅男”。
在这样三个月里,佳义可以少吃饭、少睡觉,可不能减少的是上网的时间。
对儿子这样的忤逆行为,王女士使出浑身解数管教,最终结果是佳义反锁房门,极端仇视母亲,拒
不向母亲“缴械投降”。
“黔驴技穷”的王女士最终求救于当地社工——社会工作者,在社工的正确引导下,事情终有转机
。寒假开学时,小佳义已经重拾书本,回到书声琅琅的校园了。
王女士回忆那段日子用的词汇是:惊心动魄。小佳义如何转变的呢?
社工的帮助使王女士认识到,对待“网瘾”儿子靠责骂责打肯定是适得其反的。正处在逆反期的佳
义得不到家人亲友意星点的关爱,就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互联网上,借此逃避现实,靠在这虚拟网海
的嬉戏玩闹来减轻心理压力。所以社工建议王女士应该从关爱儿子这方面入手,坚决避免用“恨铁不成
钢”的语气和已经“自闭”的佳义说话。
王女士接受建议,一反常态对待儿子。温声细语关心儿子的衣食,电脑中毒主动送外杀毒修理……
母爱的温暖阳光渐渐复苏了网瘾少年佳义那颗冷酷自闭的心灵,终于主动打开了房门。第二次电脑
中毒送外修理后王女士把电脑安放到朋友家里,答应儿子可以随时去随时玩。
已经被母爱软化感动的儿子终于答应走出家门。
短片如此描述佳义走出家门的第一感觉:阳光很刺眼;腿软。
慢慢的,佳义愿意出家门游玩了,或逛街,或划船……
某一天,王女士有意识把儿子带到了儿子学校门口。佳义隔着通透的校门看见同学们活跃之身影,
留恋向往之情顿生,在学校附近就哭了。
如今的佳义已经走出人生之低谷,成为阳光少年。
可是,现实生活的“小佳义”还有许许多多。在我的身边我的学生中间就不乏这样的例子。
去年我的学生S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瘾少年。家里没有电脑,就经常出入网吧。五一长假结束后,他的
家人也是拿在网吧里怎么也赶不出来的的儿子毫无办法。
最终的结果是:S 面黄肌瘦,固执怪癖。他承认我这个语文老师对他的关心,可是他脱离不了那个
虚拟空间,离不开那个令他心理轻松的网海。
我和他谈话:你的迷恋放纵荒唐游玩可是建立在在父母的经济基础上,现在你还小,父母养着你。
长大后,离开父母的经济支持你如何生存?对我的问题,S 仅仅一笑,不答。我明白:他是拿清楚装糊
涂,拿聪明装幼稚,现在的他是吃定他那“没出息”且又总是“心太软”的父母了!
今年我班这样的学生更多了。对此不良现象,我是除了心痛遗憾以及苦口婆心的说教,毫无办法。
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Q 因为难以抵制网络诱惑早已成流失学生。Q 本身就是连续两届的休学学
生,据说休学原因不是因为身体原因,那就肯定是“网瘾”难戒。
学生W 和D 在3月10、11号考试更是让我们班老师大跌眼镜——两个人因为迷恋网络游戏居然放纵自
己到缺考的地步。
这两个同学家里均有电脑,可是为了躲开父母的唠叨责打竟然离家出走,害得父母跑遍全市大小网
吧,也找不到这两个浑小子。
怎不叫人痛心疾首?
W 的父母为此专门请心理医生为儿子“把脉诊断”,可是收效甚微。春节开学后的W 重新回到学校
后,耐着性子表现了三天就旧病复发,居然踪迹全无。
D 是我校文学社成员,曾在校报上发表过两篇文章。可是最大的毛病就是文理严重偏科,造成这样
的原因就是他动辄恋网缺课。
屈指算来,升入初三至。W 逃课加上逆反使性子离开学校,缺课超过一个月;D 亦有半个月旷课的
记录 。对此,我们老师、他们的家人是束手无策!
这些尴尬事让我详述我的心更痛:因为我家有儿17岁,算是和他们同龄,是他们的师兄。谁家儿子
如此反叛,谁不难过?这让做父母的情何以堪?
虽然曾习教育心理学,虽然我诚为人师,可是面对这些“网瘾”少年,我确实束手无策!
我看到的是:好多同行在辛勤努力未果的情况下也告“技穷”!
朋友们,我们拿什么来拯救这些网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