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不久,对于想给自己锻炼机会同时又增加收入的大学生而言,尽快找到一份理想的兼职工作是再好不过了。但是最近,信心满满地去找工作的他们却常常吃“闭门羹”,原因都一样――他们是“90后”,杭州部分兼职中心对这一群体很排斥。
并不是所有“90后”都非主流
见到大一学生夏纯的时候,她正蹲在学校生活区门口。“从上周开始,我去下沙几个兼职介绍中心找工作。对方因为我是‘90后’,说没有适合我的工作”,夏纯无奈地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此前,她多次向家教兼职中心求职,“我给兼职中心介绍费,人家都不介绍我。”在夏纯看来,这样的拒绝实际上是一种歧视。“并不是所有90后都非主流,不是所有的90后都是小公主、小王子。”这句话她反复对介绍所和招工者讲,然而并不奏效。
不仅夏纯有同样经历,就读于浙江传媒学院艺术类专业的大一女孩涂韵诗一样遭遇到了“拒绝90后”事件。“去用人单位应聘促销员,对方叫我拿出身份证,人家一看我是1991年底的,直接就和我说不行,年龄太小。”至今,小涂还想不通,年龄小和不能兼职有何关系。在她看来,年龄上的弱势并不能代表自己的真实工作能力。“我很擅长表达,而且我很亲和,我学的是传媒专业,必须要和所有人打交道,去亲和大家。”在和记者的交流中,她始终强调。
“90后”过于娇蛮用不起
为了进一步证实大学生的言辞,时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几家兼职机构。在杭州下沙高教区的“恩波教育”,记者见到了专门负责招收兼职大学生的王老师。
“前几天,我刚招了一个90后的孩子,开始的时候说得好好的,可才没做几天,就开始闹情绪。嫌事情多,还怕吃苦,最后直接就跟我说结账,要辞职。”王老师向记者道出了苦水。对于没有工作经验,他们还可以理解,但是对于90后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娇蛮的性格,确实不能容忍。
在高沙商业区的“华英兼职中心”,时报记者见到了负责人章女士,“我们一般还会用1990年的孩子,如果是1991年或者1992年,我们就不考虑了。现在孩子都很娇气,如果说不好了,还会叫来家长,搞得我们都很被动。”在负责人眼里,1990年的大学生是他们最底线的选择,超过1990年的,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曾经一直从事兼职介绍工作的汪瑜向记者分析:“目前来看,90后做兼职值得肯定,因为他们知道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生活上的优质。但是市场是自然化的,媒体针对90后的负面报道过多,也最终导致兼职中心不敢再用90后大学生了。”
给予“90后”一种宽容
杭州市知名文化学者、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丁云川接受时报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应该给予90后一种包容、宽容的态度,因为并不是所有90后都是娇蛮的。”
丁云川表示,工作经验需要在社会中锻炼,而90后大学生则更需要融入社会、走进社会进行锻炼,社会和企业都有义务给大学生这样的机会。“从另一方面说,我觉得大学生自身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总是闹情绪。”
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李灵革告诉记者:“由于90后多是独生子女,并且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中,他们对网络的需求和手机的需求过大,导致人际交往能力薄弱,最终产生了企业和用人单位无法接受的事实。”
同时,李灵革副教授认为:“社会必须要学会去包容90后,企业也不应该单纯地追求自己的商业利益,更应该秉承人文关怀精神去给90后一个锻炼的舞台。”
而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刘彤对于不招收90后的事情表现出更多担忧情绪:“我们现在工作特别难找,如果90后想做兼职都找不到工作,他们日后的就业会更难。”在刘彤看来,通过兼职而换取一定的工作经验是对日后就业的最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