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心甘情愿地放弃了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为了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目标——为山里的孩子插上一对腾飞的翅膀。他们奉献了青春,也收获了感动。
50余次家访的感悟
马荚,支教所在地是距荚山城关45公里的石镇,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在支教的300余天里,总共家访50余次。
……这一年中,我几乎去过了每个乡村,对山区的了解令许多长辈刮目相看。
到任何一个学生家动辄要走一二十里的山路。端午节那天,我爬了近两个小时的山,到了我们班一个女生家里。看到那低矮的用黄泥砖做的房屋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我心里非常难过。午饭时,我发现桌上多了一只母鸡。善良的母亲一下都没有动那鸡肉,却不断地把鸡肉夹给我,“老师辛苦了,走这么多山路,真是对不住啊!”菜的味道很好,但我的心里却是苦涩的……直到最后,我都没动碗里的鸡肉。
在家访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可爱淳朴的孩子天不亮就到深山里放牛拴羊,然后再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
让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有阳光
王一涛,在荚山城郊的长冲中学支教。
……看着眼前齐刷刷站立的76对眼神里流露出兴奋和信任的半大孩子,我意识到我马上就是这些山里娃的英语教师了。而我今后的生活也一定会融进他们的生活,但我能带给他们些什么呢?
从其他老师那里,我知道我的学生的英语处在怎样一个水平上。记得班上那个最调皮的学生给我讲的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他初一英语挺好,并且有很大的兴趣,可初二时突然间就落了下来。原因是,他的英语老师不分青红皂白打了他,是在楼道里当着很多学生的面打的。那两巴掌打消了他学英语的所有激情,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他青春期的叛逆。
听完他的故事,我感觉胸口很堵。面对他们那曾经受伤并留有阴影的心灵,我还能苛求些什么呢?是啊,我不能重新给予他们一个幸福的过去,但是我可以给他们一个愉悦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将来,我可以给他们自尊以找回那曾失落的自信,我可以给他们关怀以抚慰那曾经流血的疤痕,我可以让教室的每个角落都享受到阳光。
300天,收获一生的感动
江娟,第四届支教队队长。
……在荚山的300多个日子,让我对“老师”这个称呼有了彻底的再认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布置的两次“情感作业”。第一次是2003年元旦,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给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写下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话。活动很成功,后来,很多孩子把他们那一天的日记给我看,我觉得他们很懂事,值得我用心去疼。
第二次是那年5月的最后一天,我组织了一次特别的“情感体验”课堂,希望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体验一下坦率的交流。一个半小时里,有站起来批评组员做值日偷懒的,有主动承认错误的,也有倾诉自己的困惑、表达自己愿望的……
如果要问我在荚山最难忘的一句话,那一定是晚自习后,孩子们专门到我的宿舍等着,只为了和我说一句:“江老师,我能叫您一声姐姐吗?”
这一声“姐姐”将一辈子回荡在我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