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是谁?泛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他(她)们共有特征:打折卡比银行卡多,不用皮革钱包,用帆布钱包 ,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钱花哪了 ,永远对自己的发型不满意 ,长期喝一种饮料 ,对于饮食,要么非常喜欢,要么非常讨厌 。等着饿了才吃饭,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睡着,除了床上 。为了不熬夜,不如就熬通宵 。往往说“我就喜欢”,时常觉得自己老了,如果问他(她)问题,会看着你说“有问题,查Google或百度”。
对于这样的统计结果,笔者不由产生些许丝担忧,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的孩子,大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是家中长辈的掌上明珠。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生活在娱乐化、商业化的时代,成长过程可谓一帆风顺,家庭的溺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些“90后”的孩子无须努力,不需经历挫折磨练便可得到所需,慢慢缺少了进取心,也养成浪费的不良习惯,极度推崇享乐主义,自我生存能力是差的。一旦遭受小小的挫折,便大都如蜗牛一般退缩在壳内,但又不愿被同龄人所取笑,便往往采取消极的逃避手段。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沉溺于网络中,忘却在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
笔者身边的同事,有很多是“90后”的父母,他们大多自身经历过一些困苦的,因而都希望子女能生活的更好,能够延续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对孩子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望。就是这种想法给“90后”造成了很大的生存压力,早早地自幼儿时期,就被关进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陶冶”情操。上学了,补习班又蜂拥而至,可怜的双休日和寒暑假统统报销。父母给了他们太多,也参与他们太多,甚至连他们的未来都擅自作了规划。唯独少给了他们一样最需要的东西——自由!可想而之,他们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又有多少呢?玩是孩子的天性,这种天性一旦被压抑和束缚,必然要寻求新的突破。到了青春期,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时,探求自我的价值,渴望人生的自由便成了“90后”的主旋律。他们叛逆,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被约束,不愿意做被提线的木偶。如何寻找自我呢?于是,在网络上与冰冷的显示器里面的“陌生人”聊天;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战胜他人,寻求独霸的快感。没有玩伴,没有父母亲人的关注,也就只好与电子产品为伍了。网络造就他们的成熟,其背后是深深的孤寂与无奈。
“90后”的孩子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不用为生活发愁,长辈、父母都宠着护着的“小太阳”。自我感念的强化:唯我,任性,我行我素是他们推崇的风范。现在,90后网民数量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例已到达13%,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他们,对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非常熟悉,依赖性强,在网络行为和使用习惯上远远超过其父母代,属于具有新兴特征的一类人群。例如:在前两天的上海中山公园内,在有众多围观人群围观的情况下,两年轻人旁若无人的拥吻,这个镜头以最快的速度在网上发布,并且还发动网友们来参与投票,还真有网友来投票了。或许,这些对很多70的人来说也是不可思议也不能接受的,但随着90后网民在观点和思维方面日趋成熟和理性,将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事件,上网对他们来说和吃饭睡觉一样。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发布代表着甜蜜和幸福的情侣图片等等,这些都是90后年轻人们的特质。可预见,这一特质将成为未来整体网民的特性,对整体网民的思维,网络的发展方面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人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我们都是90后,时代需要我们举起理想的杠铃。”希望这样的一代人,让明天的网络越来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