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午后阳光灿烂,一位男士出现在我的咨询室,他30岁左右,身穿休闲服,看起来英俊洒脱。我把他让到沙发上坐下。
“老师,我已经34岁了,现在还是单身。”他欲言又止。我明白,这意味着对这件事他有些难以启齿,于是我重复了一遍他的话:“你现在还是单身。”继而用目光鼓励他说下去。
他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才说:“老师,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一个个温柔美丽的女孩跟我擦肩而过,我却没什么感觉。别人都看好我的条件,我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问:“你迈出寻找另一半的脚步如此不易,你自己觉得问题在哪儿呢?”他沉吟片刻,闷闷地说:“我也不知道,您说呢?”我说:“这个问题也许需要你自己好好回忆一下多次相亲的经过,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他深思良久后,长吁了一口气,有点犹豫地说道:“唉,可能是因为我的依赖性很强吧。在相亲时,我很希望那些女孩少一点温柔,多一些强势,能让我依靠她,什么都不用自己想。”
看来,咨询找到了突破口,他像是个“小男孩”,需要依靠“大人”来帮助。于是我说:“看来你性格中这个特点对你找到另一半形成了阻碍,别的男人想要的温柔乡,你却想要逃开。”他难过地点点头,表示对自己这个性格特点的反感。我微笑着说:“这也是可以接纳的呀。其实,每个男人都会有女人喜欢,我觉得如果你不因此贬低自己,也许能找到好的伴侣。”他低下头说:“的确,有不少文弱的女孩喜欢我,但是我不喜欢她们;可是在那些我喜欢的比较强势的女孩面前,我却总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于是干脆放弃。像这样错过的机会也真不少了。”
不喜欢文弱女孩很正常,他有权利寻找自己喜欢的类型。但在他爱慕的对象面前,他却感到自卑,这种自卑是不是还有其他没被意识到的含义呢?我问他:“你在那些令你又喜欢又感到自卑的强势女孩面前总是逃避,除了感到自己配不上对方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他咬着嘴唇,飞速地看了我一眼,嗫嚅说:“其实是有的。”他低下头沉默着,房间里仿佛听得见他呼吸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他用痛苦的眼神看着我,叹了口气说:“要说为什么不去追求那些女孩,除了前面说的原因,还有就是,我真的还不太想结婚,不管她是谁。”
此言一出,仿佛一个紧闭的阀门被拧开了,无须我过多鼓励,他就主动诉说起来,说的却不是婚姻观,而是他的家庭情况。他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跟着当军医的母亲长大,和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母亲是个强势的女人,可以保护幼小的他。由于家庭残缺,他感到很自卑,同时又深深地依恋着母亲。他说:“我真是太渺小了,而我母亲却是那么伟大。我很崇拜她,也想要像她一样坚强,可是我却做不到。”
从他的叙述中,问题的根源渐渐浮现出来:母亲的溺爱和强势使他的男性气质被淡化和压抑了。他在母亲的呵护中成长,长大后变得很有依赖性。俗话说“恶母亲养好男人”,而他却是好母亲养的“小闺女”。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母亲比男人还要男人,我却比女人还要女人。”
我请他回去后对自己的问题和今天的谈话进行思考。一周以后,他如约而来,脸上的表情看起来放松一点了。我问他:“你这次回去有什么体验?”他慢慢地说:“我觉得我就是一头被妈妈驯养的小绵羊,哪个女孩会喜欢我这样一头小绵羊呢?我喜欢的女孩,都是像我妈妈那样的,可是她们都去找更强有力的男人了,她们不喜欢我;我不喜欢的弱女孩倒是喜欢我,可我却不喜欢人家。”
我说:“你喜欢像妈妈一样的女孩,其实是你希望她们像你妈妈一样保护你、疼爱你,你做女孩,而她们做男孩。可是她们也想做女孩呀,于是去找强大的男人去了。”“是的,根源还是在于我自己站不起来。”“那你怎样才能站起来呢?”
他说:“我发觉你现在似乎在培养和要求我,你是不是想让我自己去思考而不是依靠你?”“你很聪明!就是这样的,你需要重新学习做男人。”“我觉得也是,但我还是有些害怕前面的风浪。”我微笑着说:“没关系,咱们慢慢来。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我们都需要有耐心。”
在咨询过程中,我能明显看出他对我的依恋,这种依恋的转移也是咨询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一个重点。我要做的,是鼓励他的独立和成长性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随着他的成长而慢慢示弱,逐渐让他体验到一个男子汉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问题,是短时间内是无从转变的,因此,我们的咨询一周一次,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他能够独立地面对自我,面对生活,咨询也自然地走到了结束阶段。后来,他选择了一位有些像妈妈又有些像他自己的女孩开始恋爱。现在的他,就像窗外茂盛的白杨,在柔和的绿浪中,不乏坚定和挺拔……
后记:
男孩的女性化或女孩的男性化,大多数情况下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应注重弥补由于父母一方的“缺席”而造成的性别角色示范作用的缺失。(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