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
1. 主体因素
这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智力状况。这包括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人的智力水平是常态分布的,有些人的智力水平较高,有些人的智力水平较低,大部分人属于中等塞规派。人的智力结构有类型上的、风格上的差异。
认知状况。这包括认知发展和知识准备。人的认知发展是有序列、按阶梯段向上发展的。知识准备则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有关,即学习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时,认知结构中是否有可利用的适当观念。
动机状况。学习动机可以由内部因素来激发,也可以由外部刺激来引起。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进行、使学习活动得以维持并使学习活动始终指向既定目标的一股内部动力。
兴趣与情感。个体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并会使活动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大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会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意志与性格。学习者具有坚强的意志,才会主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活动。一个具有优良性格特征的学生,可以使其智力的和非智力的诸多因素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2. 客体因素
这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
学校方面,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等。
教育观念:坚持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学生可以在身心愉快的氛围中茁壮成长。相反,片面追求升学率,会导致学校工作只围绕成绩和分数转,会使学生承受过于沉重和持久的心理压力。
教育方式:方式上的丰富和变化,会激发学生对学习 的好奇和探究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单一、刻板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教育方法:方法上的多样化,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积极性。相反,满堂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销蚀了他们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多看学生的进步,多给鼓励性的评价,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相反,只以成绩高低以及是否听话作为评价的标准,常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和自尊。
家庭方面,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教养方式、教育期望、文化氛围等等。
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文化和受教育水平会影响他们是否以及如何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
教养方式:父母是以理智:父母是以理智型、关爱型的教养方式,还是以粗暴型、娇惯型、放任性的教养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教育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应与他们能达到的水平相符。期望偏低,学习积极性不高,期望过高,容易造成厌学与畏学。
文化氛围:如父母对学习的态度,自身是否好学等等,这是一种隐性教育力量,会对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策略
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需要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这里,我们主要从学校这一个方面来谈谈怎样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