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第三思潮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
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心理低俗化,动物化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笫三思潮。
1.马斯洛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心理驱力不性本能,而人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自由状态,体现人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促进人自我实现。
2.罗杰斯自我理论
刚出生婴儿并没有自我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经验。通过机体自动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经验中,有一种受他人关怀而产生体验,还有一种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体验,不幸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根据儿童行为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关怀与尊重有条件,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一部分,渐渐****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社会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以人为中心治疗目标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经内化而成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机能。人本主义实质就让人领悟自己本性,不再倚重外来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由自己意志来决定自己行为,掌握自己命运,修复被破坏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贡献和局限
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物理、化学客体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问题,关心人价值和尊严。
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先天潜能制约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