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相都是幻相。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用「夢、幻、泡、影」,來比喻、來形容森羅萬象,沒有一個現象是真的,這個一定要知道。理,理是性,性有沒有?有。你能不能看到?看不到。為什麼?它沒有形相,它有但是沒有形相。
虛空是不是?虛空不是,虛空是相,是幻相,理不是虛空,虛空也是『無性之理』現出來。所以自性理體,六根統統緣不到,眼見不到,耳聽不到,鼻嗅不到,舌嘗不到,手也摸不到,也想不到,意根都沒辦法,想不到,你說研究,我得想想,怎麼想也想不到。你所想的,能夠想到的,統統叫妄想,事實的真相想不到,能現萬事萬法的心性想不到。
可是能現所現『互隱互顯』,這叫『玄通』。怎麼叫互隱?沒有緣的時候,緣是什麼?緣是一念不覺。這個一念不覺,我們一般用粗的話來講是起心動念,在佛教裡面講一念不覺,它就顯。一念不覺就能現,惠能大師講的「能生萬法」,宇宙出現,萬法出現,我出現了。
要曉得宇宙,我們今天講時間跟空間,時空、萬物跟我同時出現,一念它就顯,自性就現相。從相裡面,自性也現,自性什麼樣子?相是什麼樣子,自性就什麼樣子。性體可不是現相,但是性相永遠離不開,這個很難懂,為什麼?相千差萬別,性永恆不變。
這個性是什麼?真心、本性。在哪裡?就在萬相之中。古大德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叫「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來做成各種器皿,可以用黃金做成一個杯子、做成一個碗、做成首飾、做成瓔珞,佩戴在胸前的瓔珞,做成戒指、手鐲,什麼都能做。
我參觀我們一個同學,他做首飾的,他有個展覽室,我去看將近兩萬種不同的,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因為它是樣品,全是黃金做的。你一走進展覽室珠光寶氣,你看相將近兩萬種,沒有一個相同。你看體一個,全是黃金,除了黃金之外,它沒有別的東西,所以能現所現都顯。
如果這個心不動,沒有念頭,相沒有了,相沒有,性你也體會不到,金跟器好像都沒有了。其實在不在?在,並沒有消失掉,隱,不顯。這樁事情惠能大師見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就是隱,它具足,它一樣都不缺,動個念頭全現出來,沒有一樣缺的。
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一個佛,無量無邊諸佛,無量無邊的剎土,無量無邊的十法界,沒有邊際,為什麼?我們前面念過,這一現叫出生無盡。無盡的出生都在一念,不可思議,離開一念什麼都沒有。
真正聰明人,真正上上根人,他只要把握著一念,什麼問題都解決,是不是真的?真的。天台家所講的十妙就是這個意思,十種不二,每一種後面都有一句話說,都歸到一心,這一心就是一念。古大德也說「識得一,萬事畢」,你什麼人什麼時候真正認識到一,一切問題解決。
這個一是什麼?一就是一心、一念。一心一念裡頭有沒有十法界?有,但是你超越了,你十法界隱,一真法界顯。為什麼?一心一念現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你在這裡面現受用身、受用土,受用身是法性身,受用土是法性土。
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以無量的善巧方便幫助我們,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證得這個境界,用什麼方法?總不外乎止觀。止觀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看破放下」,看破是觀,放下是止。
話說得容易,傳法不難,惠能大師接受五祖忍和尚的傳法,我們估計也不過二、三個小時。二、三個小時談話真正悟處,實在講剎那之間把悟門打開,明心見性,見性就圓滿,就成佛。
心性之理有修才顯示出來,你要不修,永遠體會不到,不是它沒有,它就在當下,就在現前,你體會不到。真體會到的人,就是開悟的人,他跟我們說了一句話,這句話我們聽得耳熟,聽多了,可是實際上境界我們沒見到,他見到,他說什麼?「頭頭是道,左右逢源」。
這兩句話我們聽久了,我們也會說,這個道、這個源都是講的理,都是講的性,理在哪裡?性在哪裡?隨捏一法無非是理性。就好像我們走進金飾的展覽室,黃金做的這些裝飾,這個展覽室裡面有將近兩萬種不同的金器,黃金做的兩萬種都不同。
黃金在哪裡?這就好像在問,理在哪裡?性在哪裡?隨便捏一個就是,就是黃金!如果迷的人他到裡面去,黃金在哪裡他完全沒看到,他所看到的什麼?這是鍊條、這是手鐲、這是戒指,黃金不曉得在哪裡,這是迷。
真正覺悟的人,悟了之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事是什麼?十法界依報的莊嚴,物是什麼?十法界裡面的正報,佛也好,菩薩也好,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眾生全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論依報、正報隨捏一個就是自性。就跟金器展覽館裡面,隨便捏一個東西就是黃金!哪裡有錯?沒錯,真契入。
我們今天在大乘經上讀到,在祖師大德語錄上看了很多,我們很熟悉,我們也會講,我們隨便捏一物是不是?不是。為什麼?這是學別人的樣子,人家真得受。
我不得受用。得受用的是什麼?戒定慧圓滿具足,三明六通它現前!
我們是一樣都不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煩惱習氣當家,天天還在造業,那怎麼行?那個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的人他不造業,他心地確確實實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圓滿了。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是承受業報,我們這個身是業報身,業是誰造的?自己造。過去生中造的善業,這一生享受的是善果;過去生中造的是惡業,這一生受的是惡報,這是業報身。
可是諸佛菩薩不是,他不是業報,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不是業報身。我們看到的好像釋迦佛苦行,一生苦行,一天福也沒享過,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部財產三衣一缽,遊化在世間居無定所,一生也沒個家,畜生還有個窩,釋迦牟尼佛連個窩也沒有。
他老人家提倡的樹下一宿,今天晚上打個盹,在樹下打坐就一次,明天不在這個樹下,換別的樹下,樹下就一宿。為什麼?為我們示現不要生貪心,這個樹大,樹蔭的範圍廣,坐在這裡很舒服,起貪心!一宿是隨緣,樹下住兩晚就攀緣,就不一樣。
這用意很深,統統都是給我們做示範的,叫我們對這個世間一絲毫的留戀都沒有。我們看了很苦,佛樂得不得了,法喜充滿,他那種樂我們無法想像,這是他的境界,我們達不到。他跟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與一切眾生和諧,與山河大地和諧,這裡頭多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