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详细内容
- 重要的是到达
- 发布时间:2010/6/14 阅读次数:149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有个问题我总是在想:为什么老子、孔子能写出我们无法想象的伟大文字?诸子百家就像天空一样,让所有的后来者抬头仰望,无穷向往。那么,差别在哪里呢?这个差别就在:前者是到达,后者是流转。老子、孔子和《诗经》,总是那样毫无旁骛地到达自己的内心,到达世界的内心。
就一个人来说,无论在什么时代,也有个是到达还是流转的问题。譬如屈原,他的辞赋,也就是一种到达的名贵。他的《离骚》词句,流转到了极致,那种缠绵悱恻、那种凄美秾丽,也就是他一个人的文字景象了。
然而,他就是这样无限流转地到达了他自己的内心、到达了世界的内心。一个男人的家国情怀,还有心忧天下的担当、上天入地的灿烂思想,就这样展开着到达的意义。
既然到达是内心的问题,所以到达的意思和实际的身临其境并不一样。王勃十七岁的时候到了滕王阁,写了《滕王阁序》。这么年轻的王勃写出了这么出名的文字,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句子,写出了最好的画家也无法描绘的风景,可惜王勃还只是在风景前流转着。崔颢到了黄鹤楼,他也写出了可以为全唐诗压卷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样行云流水的句子,这样千载悠悠的感觉,李白读了,感觉也只能是不知所措了。可惜崔颢到了诗的结尾,竟转头回来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是身临其境,他的感叹却在内心之外。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楼。而他因友人的托付,写出了《岳阳楼记》。他的这篇文字,是无愧于千秋的文字。现在的人读它也会热血沸腾,感觉内心通明。身临其境重要吗?范仲淹一定认为不重要。他是到达了自己的内心和世界的内心了。他觉得岳阳楼给予人的崇高感觉,理应和人的崇高的到达是一致的。他觉得友人的托付,是给予他一个激荡和沐浴内心的机会。相信他这篇文字,是在非常愉悦和非常感动的情景下完成的。从未谋面的岳阳楼,那么清晰和真切地建立在了他的文字里,最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么伟大的文字到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