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整体,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和注意力等等。智力水平的高低与学习成绩的好坏有很大关系。可聪明仅仅是天生的吗?不是。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开发,使孩子更加聪明。智力开发爸妈必做几件事 如何让宝宝变得更加聪明,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从宝宝出生开始,父母就在为打造“天才宝贝”而寻觅良径。大脑研究的专家也证实多年来的观点:早期的社交和情感经验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在宝宝成长的各个关键时期鼓励和支持宝宝多多接触周围的事物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
适时刺激大脑很重要
研究表明:通过不断地刺激大脑,可以使大脑飞速发展。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可用以下四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刺激宝宝大脑——
低度刺激:让宝宝观赏花草、听音乐等,有利于开启宝宝的心智。
中度刺激:观看电视大赛、智力比赛等,可培养宝宝观察、欣赏、鉴别及语言表达能力。
高度刺激:插花、下棋、饲养小动物等,可以磨砺宝宝的耐心和鼓励开动脑筋。
更高度刺激:吟诗、作画、木刻、石雕、泥塑、演奏乐器、练武术、踢足球、搞小发明及航模等,可培养宝宝的求知欲、应急能力和创造精神。
智力发展的几个阶段
0—1岁,训练声音辨别
宝宝出生1周后,就能辨别出给他喂奶的妈妈的声音,4周后就具有对不同声音的辨别力。
训练方法:
1.在宝宝睡醒后,精神很好时,朗读诗歌给他听。
2.经常唱歌或放音乐给宝宝听。
3.经常对宝宝说话,教他人物或物品的名称等。
4.经常带宝宝到户外聆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如狗叫声、喇叭声、自行车铃铛声、门铃声等,并向宝宝一一解释。
5.模仿动物的叫声,鼓励宝宝模仿。
6.利用游戏的机会,让宝宝辨别从各个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
7.多与周围的人接触,让宝宝感受不同的声音特点和模式。
0—2岁,训练动作发展
训练方法:
1.宝宝3个月时,在他小床的上空悬挂一些玩具,使宝宝双手能够抓到,锻炼他的手眼协调功能。
2.宝宝6—7个月时多创造爬的机会,如让宝宝俯卧着,放一两件玩具在他前方,吸引他向前爬,尝试着去抓取玩具,以促进他动作的发育。
1—3岁,训练口语发展
训练方法:
1.引导宝宝注意大人说话的声音、嘴形,开始模仿大人的声音和动作。这时主要是训练宝宝的发音,尽可能使他发音准确,对一些含糊不清的语言要耐心纠正。
2.引导宝宝把语音与具体的事物、具体的人联系起来,经过反复训练,宝宝就能初步了解语言的含义。如宝宝在说“爸爸”、“妈妈”时,就会自然地把头转向爸爸妈妈。
3.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向宝宝提问,如散步时问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等,并要求宝宝回答,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4.鼓励宝宝多说话,耐心纠正宝宝表达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
2—4岁,锻炼计数能力
训练方法:
1.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经常数数给宝宝听,如给宝宝糖果时、上下楼梯时。
2.借助不同的物品,如手指、积木等,和宝宝一起数数,增加宝宝对数字的感性认识。
3.利用生动的形象,教宝宝认识数字符号,如1像筷子,2像鸭子,3像耳朵等。
4.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宝宝做,如让宝宝从数字卡片中找数字。
5.运用具体实例,教宝宝加减法,如用苹果、积木等演示。
6.提供足够的实物材料,让宝宝自己动手,寻找数字间的联系。
父母手则——开发智力的辅助工作
1.保证营养,也就是注意食物的“益智配方”。宝宝从出生起大脑就需要不断地吸收各种帮助大脑发育、发展的营养元素,ARA和DHA成分对脑部和视觉发育非常重要。
2.多进行益智游戏,用游戏和玩具,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学习方法,向宝宝输送精神营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脑部潜能,升级孩子的智力。
3.多和宝宝交流。在宝宝玩游戏的同时,亲人的参与很重要,父母的爱心和耐心能够很好地诱导宝宝投入到游戏当中,将精神营养和物质营养有机地联系起来,给予宝宝最大的安全感和最好的心灵沟通。
提高宝宝记忆力的秘诀 有时,宝宝的一些“健忘”表现会令妈妈无比困惑,其实这些困惑背后隐藏着婴幼儿记忆力发展的奥秘,让我们一一揭示,并根据记忆力的发民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宝宝的记忆潜力。
头三年的记忆无比重要
儿童的心理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经验,以及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习和掌握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积累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定要有记忆,我们可以断言,倘若人无记忆,人类只能停留在新生儿时期!
人生的最初三年,进入大脑的信息将储藏在大脑的旧皮质,形成人的“潜意识教育”,相对于日后储藏在大脑新皮质的信息——即“显意识教育”,潜意识更能对人的一生素质发挥作用,它比显意识的功能强50倍以上!潜意识的作用好坏决定人类头脑的好坏。
因为前三年的记忆力是一生的基础。
0-1岁宝宝:宝宝第一年
妈妈的困惑:短时记忆
这个阶段的宝宝似乎有点“喜怒无常”。平日里,宝宝跟妈妈是亲得不得了,最喜欢让妈妈抱抱。但是,偶尔妈妈因工作等原因离开几天,再回来抱宝宝时,他却极不情愿地哇哇大哭,还拼命往外婆怀里钻。这么快就把妈妈给忘了!
记忆力揭秘
*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
宝宝初期的记忆,多属于短时记忆,仅能保持很短的一段时间:只有几天甚至几分钟。比如,将宝宝跟妈妈分开几天,再让他看到妈妈,就可能认不出妈妈了!
*记忆范围小
宝宝越小,其脑部发育不完善,记忆范围也就小。初期的时候,他可能只能够识别妈妈,慢慢地他会开始熟悉身边的亲人,再慢慢发展到物体。当然,他对新事物也并不排斥。家里来了客人要抱抱他,他也不抗拒。多数宝宝在6个月大时开始逐渐怕生,拒绝陌生人。这其实是个好现象:说明宝宝开始懂得用记忆来区别身边的人了。
如何提高记忆力
*重复动作,加深印象
宝宝喝奶前,妈妈经常拿出奶瓶在宝宝面前摇摇,告诉他喝奶时间到了。反复强化一段时间,等宝宝饿了,妈妈再摇摇奶瓶,宝宝就会记起“喝奶时间到了”。可见宝宝的记忆时间虽短,但只要妈妈耐心地重复强化,他还是能记住的。
*经常驻跟宝宝说话交流
宝宝虽小,还听不懂大人的话,但小脑袋已开始学习识别声音了。声音成为他认知和记忆的另一种途径。妈妈如果经常跟他说话交流,那妈妈的声音信息说就会反复存储到宝宝脑子里。他也会慢慢学会通过对声音的回忆来辨别身边的亲人和陌生人。
*跟宝宝做一些简单的训练游戏
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可以帮助宝宝做早期训练。比如,可拿一个小玩具在宝宝面前停留一会儿,然后慢慢移动玩具使其从宝宝视线里消失。把这个动作重复几次,给宝宝重复输入玩具的影像,刺激其记忆。
*多带宝宝外出,开阔眼界
记忆是建立在丰富的认知经验上的。跟着妈妈逛公园和市场时,宝宝同时也在不断地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上多方面接触事物,认识事物,由此也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较深刻的记忆。
1-2岁宝宝:宝宝第二年
妈妈的困惑:整体记忆
在这个阶段,妈妈会欣喜地发现:宝宝的记忆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散步时,妈妈指着小区门口停着的黑色奥迪车,随口教宝宝道:“这叫奥迪。”两天后,路过时,又看到那车停在那里,妈妈就考他:“这是什么车?”宝宝居然很爽快地答“奥迪”。但是,转眼奥迪车主驾驶车子离开小区,妈妈又指着正在行驶的车子问宝宝:“这是什么车啊?”宝宝却又说不上来了。原来他记住的只是停在那个位置上的“奥迪”啊!
记忆力揭秘
*记忆时间明显延长
一岁以后,宝宝的记忆力开始进入飞跃阶段。他们已经能够较长时间地记忆经历过的某些事情或接触到的事物。记忆所需用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一些词语,妈妈只教了两遍,他就记住了!
*记忆方式以形象记忆为主
对一些形象鲜明、吸引他的事物或曾经让他有强烈情绪体验的场景,宝宝会特别容易记住。但是宝宝并不能区别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他们会把背景连同物体看成是一个“整体”,所以如果物体脱离这个场景,他们的概念就会出现偏差。所以他们会记住同样场景下的某物体,但脱离特定场景却不认识了。
如何提高记忆力
*鼓励形象记忆,创造体验机会
形象记忆是宝宝初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了。例如大人指着汽车的图片,告诉他“这是汽车”,他就会把“汽车”的概念和这个形象联系起来输入脑海里。随后,大人应该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宝宝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什么是汽车,那么,整个记忆过程就会变得高效而愉快了。
*增添动作或表情来辅助记忆
在记忆学习中,图片和实物不一定随时用得上。那么,妈妈不妨试试“用肢体动作或一些表情帮助宝宝来强化记忆。比如,教宝宝认小白兔,妈妈可以教宝宝把手指竖在头顶模仿兔子耳朵,让宝宝一边做动作一边记忆”小白兔“。下次没有小白兔的图片时,妈妈再跟宝宝做起这个动作,他就会容易记起这个长耳朵的动物了。
*补充食物营养,提升记忆力
针对性的饮食调理也可以帮助宝宝提升记忆力。有研究显示:记忆力的强弱与大脑中胆碱的含量密切相关。建议妈妈们可以在宝宝的辅食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如蛋黄、豆制品、瘦肉、鱼、花生、核桃仁等富含胆碱的食物。
*调整好宝宝记忆时的情绪
一般情况下,记忆效果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而出现差异。在宝宝心情愉快时,记忆效果就会比较好。反之,如果当时情绪低落、厌烦,则可能什么都记不住。所以,在教宝宝记忆时,最好先确认宝宝吃饱睡醒、心情平静而愉快,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岁宝宝:宝宝第三年
妈妈的困惑:想象记忆
这个阶段的宝宝让妈妈又喜欢又担心啊!喜欢的是,宝宝开始模仿大人平时的语言,能说一些比较完整的句子了。妈妈不经意中说过的一句话,宝宝也会记在脑子里,还会提醒妈妈呢!但这个时候,宝宝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爱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比如,明明昨天是下雨在家,他却跟别人说:我昨天去过动物园了!难道这么小就学会了吹牛说假话吗?
记忆力揭秘
*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
这个年纪的宝宝会背几首完整的唐诗,会认几十个生字了,这还要归功于机械记忆所起的作用。虽然宝宝对所要记忆的东西可能根本不明白,但在妈妈的教导下,还是把这些东西“硬”记住了。应该说,机械记忆也是一种很有用的记忆,妈妈不必太排斥。
*记忆信息容易混淆
宝宝的记忆精确性还不高。虽然他的记忆时间是越来越长了,但随着记忆内容的逐渐增多,一些无序的记忆信息交杂在脑海里,很容易发生混淆。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会说一些“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妈妈们一定要理解:这其实只是一种记忆不精确或混淆的表现,而并非宝宝故意“说假话、吹牛”。
如何提高记忆力
*教宝宝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宝宝习惯采用机械记忆,但机械记忆毕竟比较枯燥,也较易被遗忘。妈妈应尽早教会宝宝使用理解记忆。比如,教宝宝一首唐诗时,可以先跟他描绘一下唐诗时所体现的情景,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带宝宝亲自体验一下。有了理解做基础,记忆的效果就会更好,维持时间也更久。
*有意识地给宝宝安排记忆任务
记忆也是需要经常训练的。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宝宝安排一些需要记忆的游戏或任务。
比如,跟宝宝玩玩传话的游戏,让宝宝找找回家的路,或是请宝宝帮忙找东西等等。如果宝宝找到了,一定要及时表扬!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还可以提高宝宝记忆的兴趣呢!
*引导和鼓励宝宝尝试其它记忆方式
巧妙恰当的记忆方式可以让宝宝轻松记忆,妈妈不妨引导宝宝尝试用其它方式来记忆。如联想记忆法、动作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等。拿联想记忆法来说吧:记数字时,教宝宝根据数字的样子联系一样熟悉的事物,如数字“5”的样子像一个钩子,那么,宝宝很快就会把钩子和“5”这个数字联系起来了。
*帮宝宝树立记忆的自信心
这个阶段发生一些记忆不精确和记忆混淆是很正常的。如果,妈妈常训斥宝宝说“你怎么老记不住?怎么又忘了?你记错了”一类的话,是很容易打击宝宝对自己记忆的自信的。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宝宝一个“我记不住”的反面心理暗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耐心教导,及时鼓励。帮宝宝树立自信,那记忆也会变得轻松!
6个游戏锻炼孩子记忆力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下面提供几则有助于增强幼儿记忆力的游戏。
1.依次说出名称
把6样东西按先后次序排列在桌上,让孩子看上几十秒钟,然后遮起要求孩子凭记忆依次说出这6样东西的名称。
2.辨颜色
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袜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也闭上眼睛说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袜的颜色,将会引起孩子对这种游戏的更大兴趣。
3.找物品
当着孩子的面把8种不同的小物品分别藏好后,再让孩子将这些物品一一找出来。
4.看图说话
把15张不同内容的图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会儿,然后盖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图片内容尽可能准确地叙述一遍。
5.“飞机降落”
将一张大纸作为地图贴在墙上,纸上画出一大块地方作为“飞机潮。再用纸做一架“飞机”,写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图钉。让孩子站在离地图几步或十几步远的地方,先叫他观察一下地形,然后,蒙上眼睛,让他走近地图,并将“飞机”恰好降落在“飞机潮上。
6.看橱窗
这个游戏适合在带孩子外出时进行。路过商店橱窗时,先让孩子仔细观察一下橱窗里陈列的东西。离开以后,要求孩子说出刚才所看到的东西。
中西方家教存在的差异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
怎样教育智力超常的孩子? "美国天才发展中心"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95%的天才儿童在将来的发展中并不总能把优势保持下去,他们的弱点使得他们的智商发展停滞甚至下降。因此,后天创设适合他们智力发展的环境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般说来,家有智力超常孩子的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多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超常儿童的智力发展迅速,吸收新知识快,与同龄人同步的学习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急剧增长的求知需要,因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比如为他们补习高一级课程,让他们涉猎更多更广的书籍,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让他和智商相当的孩子一起学习。
2、 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超常儿童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智商高而以高分来要求他,更不能整天把孩子关在房间里死啃知识。而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用大自然的趣味、人际关系的活泼、实践活动的生动、艺术欣赏的美去熏陶滋润孩子敏感的心灵,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3、 注意让孩子均衡发展。
对待早慧的孩子,最忌讳的是让他一味在单方面发展,拔苗助长。美国起点教育计划的失败证明:孩子会认几个字,会做几道难题,并不标志着他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必须注重孩子早期在心智方面经验的积累。而这积累,来自孩子早期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杨振宁对天才少年的忠告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年龄要让他们在心理、学习上平衡发展。急于助长我看不出来有任何好处,而我看得出来可能很危险。"
4、 帮助孩子调整健康的心理状态。
完美主义、恶性化、高度紧张是伴随天才儿童的三个特征。这些特征预示着他们成人后极有可能培养出高度的价值观,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他们与同龄人的极度不协调,从而因极低的自我观念而滋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应留意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耐心解答他们关于此类的困惑,既要避免孩子因高智商而产生优越感,又要防止孩子因与环境不协调而导致自闭、压抑。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早期教育呢?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正确的早期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断给孩子大脑以刺激,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世界,去体验生活,去促进孩子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想像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启发和诱导孩子的创新思维。 早期教育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亲情教育法
母亲和周围的人要对孩子表现出友好、喜爱和鼓励。这种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于早期教育的始终。只有孩子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爱,他才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信任感,并作出友好的反应;才会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外界环境、尝试新事物。亲情教育可以促进孩子情感的发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在孩子还不会走路时多抱抱孩子,亲切地抚摸孩子的身体,对孩子微笑,与孩子“对话”,哪怕孩子听不懂,也能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和情感的发育。
二、感官刺激法
让孩子多接触外界环境,通过对孩子感官的刺激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这种方法对0岁~3岁的孩子尤为重要。拿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带响的玩具,让孩子去看、去听、去摸。让孩子多接触自然,扩大孩子的视野,看看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听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松涛声、鸟叫声等。给孩子唱唱儿歌,放放音乐,以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为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搭积木、玩玩具、穿脱衣裤、扣纽扣、撕纸、剪纸、做泥塑、玩水、玩泥沙、折纸等等,以发展孩子的操作能力;要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早听、多听成人讲话,鼓励孩子大胆说话等,以发展孩子的语言和记忆等思维能力。
三、游戏学习法
游戏学习法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最佳途径,是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根据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佳发展期理论,孩子在学前年龄段最适合在游戏活动中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方式,其中的智力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极重要手段。我们一定不要把孩子关在书房里或教室里,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
四、宽松教育法
要鼓励孩子积极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能动手、会走路后,他们对什么都有新鲜感,什么都爱去摸一摸,有时他们的“破坏”行动会让你哭笑不得。他抓到纸会撕,碰到东西抓起来就到处乱扔,他会在床上、床下、桌子底下到处乱爬,会热衷于打水、玩沙、玩泥巴,总之,家里的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哪怕是自己的口水都会用手指玩得津津有味。这实际上是孩子观察世界的积极思维,是孩子探索心理的开始萌芽,是孩子好奇心的一种表现。作为父母,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尝试,千万不要随意限制孩子的行动。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会阻碍孩子的创造力,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养成胆怯的性格。
五、情商培养法
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孩子与同伴一起游玩,并尽量让孩子自己处理争端。这样可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同情、学会帮助、学会谅解、学会解决争端等,培养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打针、吃药,要教育孩子控制吃零食,以免影响食欲……这些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生活上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长大一点后,还可让他适当地帮助做点家务。这样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让他能够积极自信地面对人生。
总之,每个孩子的身心发育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是不同步的。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但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各位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相应的早期教育。既不能好高骛远,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