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共同心愿。一些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与忽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不无关系。如何搞好家庭辅导,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三不”。
一、不当监工,引导孩子自觉学习
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学习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一些家长在孩子学习时,便常常坐阵监督,孩子稍一走神、玩耍,家长便呵斥、批评、甚至打骂。其实,孩子走神、玩耍是因为孩子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不是靠“盯”出来的,而是在严格有序的训练中形成的。家长在辅导孩子时,首先要提出学习要求,让孩子心中有数。在孩子学习过程中,要经常提醒孩子按规范要求去做。特别是孩子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家长要及时排除对孩子学习习惯可能带来的干扰,坚定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不当帮工,鼓励孩子独立学习
现今的家庭辅导,大多集中在孩子们作业的解难答疑上。当孩子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时,家长大都帮助解答,并不厌其烦地讲给孩子听,直到孩子听懂、会做为止。精辟、透彻的讲解,固然能使孩子恍然大悟,但往往是以牺牲孩子的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积极创新的机会为代价的。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依赖心理,很少去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
三、不罚苦工,促使孩子愉快学习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是非常高的,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在学校、社会大力提倡“减负”的情况下,一些家庭怕“减负”影响孩子的成绩,纷纷“加负”,各类教辅图书市场火爆便是证明。在书山题海面前,孩子成了做题机器,整日生活在枯燥乏味、苦不堪言的题海中,其结果是渐渐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其实,孩子学习是有选择性的。他有兴趣的,就接受;没有兴趣的,他接受不了。西方国家的小学生之所以能写出洋洋万言的“我怎样看人类文化”、“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太空去旅行”等个人研究报告,是因为这些创造性的作业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之后有一种成就感。兴趣是孩子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只有使孩子感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保持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孩子学习主动了,学习效果便能提高;反之,学习就被动,而且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许多家长都喜欢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对孩子进行家庭学习辅导。在不给孩子们造成过多过重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家长这样做既无可厚非也大有必要。但是,辅导孩子学习是教给孩子一些学习技巧,督促孩子学习休息相间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克服依赖心理,树立一切依靠自己的毅力和信心。所以以下五个方面在家庭学习辅导中一定要予以注意:
讲究针对性
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家长首先要弄明白孩子在学习上有何不足之处,然后再对症下药,设法弥补孩子在学习上的缺陷。若盲目地给孩子“开小灶”,不仅解决不了孩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
注意短时性
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学习辅导,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据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可持续10―30分钟,中学生一般也不会超过40分钟。因此,家庭学习辅导应注意简明扼要,针对问题的要害做讲解,力争达到用时短、效率高的效果,避免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有的父母为了子女早日“成龙”,增加了大量的课外作业,并哄着、骗着或逼着、打着和骂着孩子做。特别不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做就是几个小时,这样孩子不厌学才是奇怪,长此下去,越逼、越批评、越惩罚则学习效果越差的“恶性循环”,何以成“龙”。
注意平衡深广度
家长给孩子“开小灶”,无非是担心孩子在学习上“营养”不足,但多数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时,都比较注重孩子掌握知识的深度,而忽视了知识的广度。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若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脱节,必然会形成一种极不稳定、不牢固的枣核形知识结构。只有让孩子将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结合起来,二者兼顾才能形成有利孩子长远发展的金字塔形知识结构。
讲究因人施教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反应稍慢一些,辅导时就应该充分举例、详加解释。这种因人而异的学习辅导,恰恰是课堂教学中难以照顾周全的。若在这一方面做得好,就能较好地弥补学校课堂教学的不足。
不要越俎代庖
父母即使有辅导能力,也只能在孩子经过努力但仍难以排解的情况下,启发孩子去思考,只在旁边加以点拨,不必陪读,更忌代笔捉刀、越俎代庖。而应教给孩子一些学习技巧:预习中找难点,听课时抓重点,积极思维,提高效率;复习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新的好理解,旧的更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