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特别喜欢吃火锅。因为他们喜欢吃辣的,所以中国火锅在当地很受欢迎。但是在当地买不到材料,原料和调料都是从中国运过去的。”王文明谈起中国行业在非洲的拓展时说。
“我就是特别想把当地的项目介绍给中国企业。”在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工作11年的王文明认为,正因当时中国没有一个将非洲投资项目引见给中国企业家的交流平台,很多极具实力的中国产业无法在非洲大展拳脚。实际上,非洲和中国企业家都在寻找最佳的发展方式。
1997年底,王文明以外交官的身份陪着安徽国际合作公司的副总裁、安徽省外贸公司总经理、淮南治药和服装厂的相关人士去考察莫桑比克、博茨瓦纳和南非。在莫桑比克考察了农场和商场;在博茨瓦纳的污水处理厂和中土公司在当地的建筑工程;在南非参观了上海无线电四厂的黑白电视机厂。
通过对中国有关工厂在非洲的考察,王文明认为1997年的非洲特别希望外来投资,尤其希望中国投资。1997年底,王文明选择了下海,在南非一家公司干了几个月,协助负责低造价住宅项目。之后,他利用以往积累下的资源回国搭建了非洲投资网。
非洲部长给中国人“开绿灯”
“协助山东青岛民营企业在坦桑尼亚成立阳光塑料制品厂,帮助河南假发制品集团到尼日利亚开拓市场,帮助上百家民营企业在非洲开办各行各业。”但是令王文明记忆犹新的是非洲国家对中国企业家的特别之情。
一直以来,中国的纺织品的出口在美国和欧盟已经被配额限制。但是从非洲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大门却最大限度地敞开着。于是,如果在莫桑比克建立服装厂,出口到欧洲美国,就可以享受不受配额限制。
“但是,这个服装是中国制造还是当地制造,存在一个当地原产地政策。如果当地的增值达到国家规定的30%,就属于当地制造,可以享受非洲产品的待遇。”王文明清晰地记得当时莫桑比克贸工部长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特别给中国人开绿灯,可以把这个比例降低。只要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在当地的增值达到20%就可以。”
“在博茨瓦纳还有其他的优惠政策,比如资本补贴,投资10万美元。培训补贴,减免税的政策;在南非也有迁厂补贴的优惠政策。比如一个工厂要搬迁到南非去,运费50万美元的话,当地国家就会提供这部分钱作为补贴。虽然这个政策是面对所有外资企业,但是与中国的投资发展存在最紧密的互补性。”
据王文明回忆2001年他还在商务部就职时,当时的魏建国指出中非之间的贸易目标是100亿美元,当时许多人不相信,但是短短5年后,2005年中非之间的贸易金额已经达到了400亿美元,预计今年有可能超过500亿美元。“中国对非洲4000亿美元经济的贡献中带动了10%的作用力。而且这种拉动作用正在加大。”
有关系资料显示,由于我国对非洲29个国家的190多种产品实行了减免税政策,非洲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额已经提升了40%-50%,其中棉纱、木材、大理石和地方特产等商品出口增幅最高。
非洲:中国纺织业走出国门第一站
“一般人都会以为非洲很穷,但不完全是这样。实际上它有它的消费层次,既有穷人的地摊儿,也有富人的消费。中国纺织企业在当地生产的一种可以裁剪成衣料的红袍子就很受欢迎。”
在非洲商海沉浮7年的王文明认为,非洲的产品市场价格比在国内高出3倍,当地消费市场很大,2006年中非贸易预计可以达到500亿美元。商务局相关资料显示,在2006年广交会上非洲方面出席的企业代表近5万人,也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现在国内许多企业都在运用国际化发展的手段提升自身实力,非洲逐渐成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而纺织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二大产业。
王文明介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对于走进非洲并不陌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在当地帮助建立了一些纺织项目,随着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纺织品出口仍受到配额的限制,一些企业为了躲避配额限制,规避贸易风险,纷纷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在非洲等地开办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