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自习放学,偶然在街上碰到这样一个场景:走读生三五成群的从路边商店走出来,买的东西不多,但有个共同点——烟
我走在他们后面,观察着他们的言行,认真分析了这个现象,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青少年抽烟不是禁不禁止的问题,而是怎么引导的问题。
学校规章制度里明文规定,青少年不准抽烟、喝酒;
所有的报刊杂志上都说青少年抽烟、喝酒有害身体健康,影响身体发育。
这我们都知道,学生也知道,为什么还抽烟???
我个人认为有被“逼迫”的成分。
这个“逼迫”不是拿刀要挟,而是社会和文化习俗给青少年造成的压力。
这个压力从哪里来?
====虚荣心====
不抽烟----------不够男人
不喝酒----------不够男人
这是当代青少年面对烟和酒的第一反应,为了证明,甚至炫耀自己很“男人”,所以,在放学路上、厕所里===能找到的任何机会表现自己“男人”的一面,特别是同龄人聚会或者是在有女孩子的群体,更是要显摆一下。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小学生,对烟的概念都解释不清楚却依然喜欢叼着烟冲派头,因为虚荣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而烟
刚好充当了这个介质。
青少年为什么又如此一致的选择烟和酒来充当虚荣心的介质呢?
我认为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导向错误。
《三国演义》着重强调酒的豪情
《水浒传》更是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标榜为义气显现的窗口、兄弟沟通的桥梁。
===================众多文学名篇给我们(包括青少年)的引导就是:能喝酒的才是倍儿棒的男人
哪个少年不渴望成为真正的强者,真正的男人。。。
但是整天提着酒瓶出入大街小巷,甚至校园肯定不现实,作为烟酒一条线的烟就成为青少年的第一选择。
我个人认为,为了让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做到少抽烟,尽量不抽烟,
最好的办法不是禁止,而是引导,重塑青少年心目中男人的标准。
从源头掐断青少年抽烟的意义。
想想日本人为了磨灭日本青年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能够篡改历史教科书
我们为了淡化青少年对烟酒的嗜好,怎么就不能适当的调整文化导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