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七夕,不可否认,这个节日是最浪漫的,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当西方的情人节席卷到整个世界,原本具有浓重的本土韵味的节日却被多数人而视若无睹。不管怎样,既然是一个传说,那也应该有一个成为经典的成长过程。而我们这些听着这些传说长大的孩子们,被这些恒久不变却又丝毫不腻味的故事伴随着,也在慢慢的成熟起来。那么现在,就撑起回忆的伞去记忆这一路走来的每一个七夕吧。
一岁。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还在咿咿呀呀学说话。听着爸爸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妈妈的怀抱是最安全的。而此时,或许只有在爸爸妈妈的世界里才有织女和牛郎的传说吧。也或许,他们也曾幻想着一个浪漫的约定,那就是每年七月初七的鹊桥相会。
三岁。
这时的我长高了,从四条腿的“爬行动物”,变成了一个直立行走的正常人。每个夏天的晚上,我都会躺在姥姥的怀里,坐在院子里看星星。这时候,姥姥会用小小的声音的给我讲着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并且指着高高的天空让我看,“瞧,就在那儿”。我喃喃的说,“王母娘娘是个大坏蛋。那个神仙可以下来陪我玩吗?”然后便流着口水进入梦乡。
五岁。
学前班的日子。那是一段光辉且深刻的岁月。后排的男生整天抓着我的两条辫子不放手。所以在班里总是大喊大叫,老师为了安抚我们,给我们讲了不少童话故事,结局大都是“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在我的心里悄悄的埋下了一颗愤怒的种子,绝对不与男生交往。一直坚信着,有一个神仙叫织女,她总会有一天下来帮助我教训这些坏男生。
九岁。
在语文课本里找到了“鹊桥相会”的课文,又惊又喜。听着同学之间疯传,说是在七月初七的前一晚,端上一盆水放在葡萄架下,到了十二点就会看到牛郎担着两个孩子走向鹊桥与织女相会的景象,还可以听到他们窃窃私语的声音。于是,盼望了好久,终于到了那天,约了好多伙伴在自家庭院里举着玉米棒子等待凌晨的到来。因为年龄尚小,又有太多鬼的传闻,所以还没到十点都各自蹿逃回家。
十二岁。
六年级的自然课上说牛郎和织女其实只是两个星座而已,那些传说的故事也都是人们为了更加清楚的记得它们而捏造的。这时,那些小时候的渴望,美丽的童话也都在瞬间破碎。一切都不是真的,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心里不免会有些小失望。
十六岁。
情窦初开的年纪。情人节代表着另一半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可是,未成年的我们抱着稚嫩的向往,没有方向的去追逐所谓的梦想。看着电视台里一遍又一遍的播放着牛郎织女的动画片或是真人版。开始有排斥的心了,因为童话破灭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不再儿童了。
十八岁。
正式领到成人证的那年。许多人都送来祝福,“成人快乐”。可是,我却在这时候到了那个唯美的浪漫悲情故事,牛郎与织女。很想回到小时候,很想知道他们现在过得好不好。一年一次相会的时间会不会太煎熬,思念的心是不是很痛。更加担心的是,年复一年,牛郎的年纪也逐渐变老,可他的一对子女却日渐强壮,当他再次肩起扁担时,会不会觉得很辛苦。织女,又会不会在天庭里另找新欢?很多很多,会担心的睡不着觉。
二十岁。
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人。现在,我终于明白似水年华的真正含义。回首望去,我的童年已不再,我的年少已不再。只是,多了些回忆,更多了些遗憾。长大了,知道那只是神话了,王母娘娘是虚幻的,织女不会下来陪我了,牛郎的孩子也没有长大过,也懂得了与人相处了。这时,葡萄树没了,那个等待午夜亲眼见证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美好的小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编后语:我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读书,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情人节里,虽然没有另一半在身边,但是对七夕却颇有期望。这或许是爱上中国传统节日的先兆吧。那么,单身的你,在七夕那天也租个他(她)一起相望鹊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