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8月20日封面文章 “ASIA'S LONELY HEARTS为何亚洲女人拒绝婚姻”, 文章说大约三分之一的日本女性30岁出头还没有结婚,她们中大概有一半不准备结婚。在台湾,30岁后的女性五分之一单身,她们中很多人决定终身不嫁。在曼谷,40-44岁的女性20%未婚,东京是21%,在新加坡,上过大学的这个年龄段女性不结婚的比例为27%。在亚洲,女性兼顾家庭和事业将非常辛苦,出于工作的原因,她们对婚姻望而却步。女性现在经济上更独立,她们有能力独身生活,摆脱传统婚姻的枷锁。
这些国家里容易被中国人误读的是日本女性,传统印象中的日本女人都是年纪轻轻就结婚,不工作在家里靠男人过日子,有个全职太太还写书笑话单身女人是败犬。其实,现在的日本女性已非我们印象中是男人的附庸,主动选择单身的大有人在。日本专栏作家加藤嘉一说,日本男人很难三十而立,30岁才步入社会,平均结婚年龄35岁,婚前有房有车的极少。夫妻婚后一起工作赚钱远比单靠丈夫一人要舒服,很多夫妻也不想生孩子。
在中国大城市“剩女”遍地开花预示了有相当比例经济独立的女性也将拒绝婚姻。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李春天的春天》讲述的是大龄男女的感情故事,据说很多人看得泪流满面,独立爽朗的黄金圣斗士李春天被有钱有魄力的男主角形容为“你就像一根火柴,划亮我心中最隐晦的角落”。热门电视剧向来都是时代的风向标,李春天受追捧说明了中国女性开始寻求伙伴型的平等的男女关系,而且结婚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选择,单身女人也一样精彩。
“做(工作)得好不如嫁得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些传统的婚恋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再加上婚姻法关于婚前财产的新解释条例,让原本想在婚姻中获利的女性惊醒,男人还能靠多久?
你要是问一个中国女人,她想靠男人什么呢?她的第一回答肯定是“安全感”,说白了就是他永远爱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爱情与个体的自我形像有关,我们所寻找的对象其实只是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或是重新找寻儿时父母的影子,病态的两性关系往往建立在“共生”的状态之下,没有独立的个体存在,不能忍受关系破裂或是对方离去。“共生”意味着没有对方,我将显得懦弱、微小甚至不存在,就是一种极端的依赖。如果对方要求结束爱情关系,那么我这个人会因为爱情的消失也跟着被毁灭了。日月星辰都会变,爱情焉能不变?把感情的永远不变,当作靠得住的男人的标尺,无疑也是一种我执。
自电影《手机》问世后,中国女人的不安全感达到了顶峰,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婚外恋最高发的国家了,婚外恋一夜情跟着GDP一路高歌猛进。男人靠不住啊,靠不住怎么办,有聪明的女人就想出了“不如找个有钱的,离了还能分一半”。可是,现在她们发现分一半是妄想,男人在钱上也靠不住了。
@黄南V:姑娘们,为什么结婚一定要找富二代呢?在2011年找富二代,无异于在1891年找八旗二代,在1921年找财阀二代,在1951年找革命二代,在1981年找国企二代。其婚后十到二十年里就会面临辛亥革命、解放反右、文革和国企大规模下岗。人的一生没法预算,和你爱的人在一起吧,无论经历什么,有爱陪伴就不怕。
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条,说得太好了,一定要上新闻联播。可是大多数人都是近视眼,哪里会想到10年、20年后的问题。中国的大环境充满了焦躁不安,不论贫富各阶层都有不安全感,男人们鸭梨山大,没有坚实的肩头可以让女人依靠。我常跟年轻的80,90后女孩说,不要指望你们这代的男人有多少男子汉气概,他们跟你们一样是被六个大人宠爱的独生子女,跟你们一样从小在女老师的围绕中学习,跟你们一样无风无雨在温室里长大,跟你们一样出了大学两眼迷茫,跟你们一样被父母过度保护干涉婚姻生怕吃亏。
最近的疯狂英语李阳家暴让我们看到了所谓成功人士的内心病态,很多中国男人的成功是用命换来的,过程中落下一身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能把英语弄疯狂了,让学员下跪膜拜的李阳,家暴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我在浙江卫视的《婚姻保卫战》(每周日晚21:20播出)担任心理嘉宾,这是一档专门为7080离婚女子征婚的节目,强烈推荐已婚和单身男女观看,很有启发。某次节目中一女嘉宾32岁离婚有孩,她说要找一个“靠得住的男人”,开出的对男人的要求足有十几张A4纸(她拿在手里),说她自己任性希望男人包容接受。一位男嘉宾不客气地说不接受,“都多大了,任什么性”。
中国的男女关系的格局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男人不再认为被依靠是天经地义,女人不愿意用顺从听话来换取安全感,男女都在寻求更平等互利同时更具弹性的关系。在良好的关系建立之前,必须培养出独立的性格与处事态度,使双方进入另一种境界的成熟。你是你自己的爱情婚姻的导演,有你自己的剧本,那位男主角或女主角必须符合你的导演理念才能入选,如果合作不愉快,也可以坦然地对他她说一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