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让我很奇怪,甚至有时候觉得有些可笑,这就是所谓的“择偶要求”。当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但却找到了;谈恋爱,这难道不是为了那其中的魔力,浪漫,预料不到的非人间的美吗,当一个女孩在寻找她心目中的“理想丈夫”,然后喋喋不休地说着“180以上,有车有房”,你会觉得有什么吸引力呢?当我看到中国女生在自己的网上的交友资料中列出这些和其他物质上的“择偶条件”时,当我听到她们跟朋友聊天时提到这些,当我在电视征婚节目上看到人们讨论这些时,我都忍不住会害怕。这是为什么?
在我个人看来,在结婚以前琢磨这样的“大件购买”(例如车房)时,这会让原本的目的落空,而且对很多西方女性来说,如果自己的丈夫已经安排好了所有这些,而没有给她们以给家庭做贡献的机会时,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会降低男性对自己的吸引力。我对自己未来的妻子的期望是,能够共同建立一个生活,而不是让她进入所谓我为她预备好的生活。
比如说,我母亲就曾说,跟父亲一起找第一所房子是他们在一起最快乐的记忆。他们前几年一直租房,婚礼之后,他们觉得买房不仅是很好的财务投资,而且会强化他们对彼此的这种长期的承诺。他们看了几处待售的房子,充分发挥着想象力,设想自己未来的孩子在现在还是空荡荡的房间里奔跑。他们探讨着书架该放到哪里,以及在哪里放家人的照片,盆栽该搬到什么地方,是否还有余地养只狗,以及其他搬家的诸多细节。这个过程,这些细节都赋予他们正开辟的一方田地,以真实的景象,也是构成婚姻的一万亿个决定当中的第一个。他们知道,两个人的钱合起来,要买到理想的一处房子仍然是捉襟见肘,但是他们愿意为此而做出永久的承诺。
我也相信并且期望,能够与未来的妻子共同享有这一切。买房买车不仅仅是地位的象征,或者是在寻找伴侣时一条条等待被勾掉的清单,而是实实在在的决定。而当共同做出这些决定,并且共同去为之努力奋斗时,这变成了一对情侣共同分享的记忆,也是共同的基石,彼此会在这个基础上建筑共同的生活。
除了能让妻子投入,给她以共同建设一个家的独特感觉的这种希望,列出种种的“择偶要求”仍然让我觉得这是悲观而“物质的”。我认为在婚姻当中,你所对之承诺的是一个人——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不是随岁月而逝的漂亮脸蛋,不是鼓鼓的钱包,不是车库里停着的一辆车,如果吸引你的真的只是一幢华屋或者是一辆美车的话,那么如果你看到另外一个人,开着另一辆更贵的车,那会怎么样?我个人认为,一个女性如果把物质的东西作为交往前提,那就是低估了她自己。如果你告诉我,你所需要的仅仅是有车有房的男人,那么我最本能的反应是,你没有足够的自信和自尊,来告诉我你所要真正寻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会告诉我,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你在一个令人眷恋和满足的关系里,应当寻找的是什么。这也告诉我,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妻子。
当然,我并不缺乏常识,我也知道,一定的钱和物质保证对于无论是什么水准的幸福生活来说都是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也确实能明白特别是在现在的中国,在一个女性向男性做出长期的承诺时,车子和房子是两个必要的前提。我可以想象,如果我是父母,有个待字闺中的女儿,看到那些外界的喧嚣,看到已达到危险程度的大规模的这种创造财富的狂热,我会感到无助,我也会希望甚至要求我未来的女婿能够跟得上这种疯狂的奔跑。在今天的中国,这就是意味着到手的房子或者是车子。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基本的生活条件保证。
模糊的许诺,画饼充饥,从白手起家建立一切的愿望,这都不足以满足目光敏锐的父母。我也能够理解“嫁的不好”的这种担心,如果一个女孩从小到大,都为种种物质享受所包围,那么至少她可以要求不因为未来的丈夫而去放弃她已经习惯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也是人,能够理解这些个担心。但是像“数学等式”一般的物质要求,仍然让我觉得不快。
我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我是不是把现实态度错当成了“物质主义”?是不是过于保守,或者干脆就是妒忌那些比我更有钱的人?或者说,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特别是女性,在对对方抱着缺乏理性的高预期?这跟其他国家比是怎样呢?让我听听你们的看法吧!别犹豫,给我发信吧。我的信箱是 ben@isthisf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