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这个字眼,比起诈骗而言,明显温和了许多,但是其人气之高,已经逐渐取代了很多相同意义的词,很多人喜欢用她,也有很多人会用她,更有许多人被她使用。先不论其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但是从现阶段来看,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愈演愈烈又难以改变的风气。
软银的阎焱先生在深圳的中国IT领袖峰会上,抛出一个语惊四座的言论:“在我看来,中国互联网95%以上都是在忽悠。”在我看来,这个说话的确有点片面,但是不能否认之所以会产生这个说法的原因。也许并非所有的公司都喜欢用忽悠来获取利益,而事实上忽悠其实只是少数人在使用,但是这些少数人却拥有了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说,这些人代表的就是公司,就是整个行业。
忽悠有很多境界,境界一:“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有一种忽悠者,喜欢用说,当然更贴切的形容一下,就是会吹,他们的拿手强项就是把假的说成真的,把你的说成我的,把忽悠的说成事实的。当然,忽悠与被忽悠往往都是相辅相成的,很有一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味道,如果不是各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多做点调研工作,多询问一些朋友,总可以发现一些“忽悠”的蛛丝马迹。当然了,除了用说的,还可以用数据来忽悠,其代表行业自然就是网游公司,而一般而言的习惯,就是在真实数字上乘以3~10不等。例如,某款大作号称60万在线,而实际上他可能在线的人数是20万。当然了,一般而言基数越大的公司,他在某些时刻还是很接近真实的,无非区别就是把PCU(最高在线人数)说成是ACU(平均在线人数),而基数小的公司,越是小,越是难以面对真相,于是2~3万在线的游戏,实际也是只有5000以下。
境界二:“张冠李戴,左右逢源。”也许这一类忽悠表现,和境界一大致是相似的,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只是强调了“把你的说成我的”,很多成功的案例,而事实上你有幸参与过,或者说有了解过,更或者只是看到过,但是一旦介绍起来,就会把所谓的成功案例的功劳都挂在自己头上,而且往往在有些时候,会遇到相同的项目有不少不同的人都说是自己负责过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可是比“撞衫”更让人尴尬的。一个成功案例,往往不是一个个人行为,它之所以能成功,也并非因为简单的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的,他需要很多人的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才能做到,如果你能认清楚自己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并且充分去学习其他人曾经努力的地方,那这份成功的经验自然是非常宝贵的,也许在多年以后你和别人分享这段时间的时候,忽悠早已经不是你所拥有的了。
境界三:“大是大忽悠,小是小忽悠。”如果说一个公司,老板忽悠员工,员工又忽悠老板,那这个公司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一种境界了。其实无论是谁,最初的本意也许并非如此,只是在一点点的小小忽悠之后慢慢累积成为了大大的忽悠,于是骑虎难下,最终落了一个不好的收场。
某上市公司花巨资收购某团队,在洽谈期间,对方出具了很多运营数据,某上市公司看过以后自然就很满意,逐完成收购行为,而事后发现数据都是做假,而忽悠人早已经远走高飞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教训,因为这样的案例其实不少,唯独每一次的挫折都不能给后来者一个警示,相反这种案例永远都没有最后一个。
同样的,投资者会被忽悠,被投资者也同样会被忽悠,有少数投资人,借着要投资的名义不断的要求对方做这做那,骗吃骗喝一阵子之后又人间蒸发。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真正优秀的投资人,时间不可能浪费在吃喝玩乐上,他能给你时间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就已经是难得的机会了。至于你是否要借这个机会去“忽悠”他则又是一种机遇了。
中国互联网95%以上都是在忽悠,很多不成功的案例都是因为忽悠带来的结果,而事实上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存在,即使其存在的价值有限,但是毕竟还是很多有限的价值的存在,不能去否定他。而这种忽悠的风气固然不好,但是要改变他,自然不是一两句话能做到的,更需要的是所有人一起的努力,改变都是从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