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婚姻大概分为2种
第一种是量化的婚姻
这样的婚姻目的是明确的,把人的需求量化处理,每一项要求都做到数量化或者指标化.从简单的身高到住房 收入等等都可以量化处理,凡是物质上的要求都可以做到量化。即使一些抽象的情感需求也是可以尽量去量化衡量的,因为爱情的表达总是需要一些具体的行为作为一种体现,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若干具体行为的数量或者质量来衡量是否能在将来的婚姻中获得一种期待的爱.比如家庭收入的管理,家务的分工,甚至是性能力也可以量化,这些都可以作为爱情的一种具体表现衡量原本比较抽象的感情了.
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个人自我意识的一种清晰表达,这样量化的婚姻无论是对男人或者女人其实是平等的,因为双方都可以细化和量化自己对另一半的一种需求与希望,都可以非常具体的可以判断未来的婚姻里自己可以获得多少爱.
而且,通过一种细化和量化的处理,寻找婚姻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非常明确的,谁能够满足(或者大部分满足)我的标准的,谁就是可以结婚的人.
这样的婚姻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因为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精心准备的,因为无论是从寻找目标的方式,还是从寻找的过程上,都是自我可以明确的掌握和控制的。从概率上看,这样的婚姻如果能找到符合标准的人,那婚姻幸福的几率相对要高些。因为双方都是经过精心寻找和准备的,好比高考,也许不能保证凡是按照高考要求去努力和用心准备的人都可以金榜题名,但毕竟通过一种量化的细化的准备与努力寻找,考试成功的可能性会提高.这也应该是目前一种主流的婚姻模式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自己的弊端。
首先,虽然经过量化细化后的婚姻标准提供了明确的指向,但根据每个人量化标准的指标高低不同,就会出现标准越细化的人可能越难找到相对适合的人.
毕竟,能同时满足部分,或者大部分条件的人是有限的,但婚姻又是有着明确时效性的事情,在每个人适合的时间段内能否找到基本满足标准的人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在当下人的生活圈子日益狭小的背景下。
其次,在无法在适合的最佳时段内寻觅到合适的人选,是否应该简化自我的标准或者粗略化若干标准,如果决定简化或者粗略化标准,那么又该在众多标准中又该如何做出取舍,才是对将来婚姻幸福的最大一种保证呢? 这又是一个难题,因为对于大多数未经历过婚姻的人而言,如何区分哪些标准的关键与否是困难的,即使有过经历的人,同同样也是艰难的抉择,因为他们能得到的,去寻找和选择的最佳时间段是更有限的.
尽管,第一种模式可能会在寻找婚姻的过程中带来一些时间上的困难吗,但依然是目前生活中主流的一种模式。因为它为婚姻的双方提供的一种科学化标准化的衡量方式,第一次让婚姻变得相对透明和清晰了,可以分析出潜在的风险与未来的幸福指数,为每个人选择适合的婚姻提供了数字化的依据,特别是在当下生活压力日益增大,有些难以承受的时候,如果可以成功找的符合标准的人的情况下,这样科学化的量化模式是为将来婚姻(特别是在生活上)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力的保证。如果考虑到将生活(物质生活)本身的地位渐渐凌驾于爱情本身之上的社会,这样一种科学化的婚姻模式无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当然,作为伴随着80后结婚潮兴起的这种婚姻模式,是否真的能够满足每个人自我的内心需求,还需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检验,因为当下通过这样模式的婚姻几乎步入婚姻的时间都不足10年,这对于人的一生而言,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的幸福指数是否如如期,以及这样模式是否有其他的缺点,这些还是要时间来回答。
再看第二种婚姻
第二种婚姻基本可以算是一种传统与现代模式结合的产物。
说它传统,因为它本身的操作模式并不排斥量化的考核,只是量化的范围和标准不及第一种模式复杂,有时甚至缺乏硬性的要求,属于参考的标准,而非第一种模式中那样严格的量化与执行(当然,严格与执行的力度因人而异)。这样模式中的一些人依然保留了一些基本标准上数字化的衡量,比如地域或年纪等外,作为一种旁证的参考。
说它现代,因为这样的婚姻考虑,首先考虑的不是将婚姻的标准量化或数字化。特别是涉及到抽象的情感的考核,这样的模式更多的时候是关注于自身内心的一种感觉,靠内心抽象的直觉去判断爱情本身的可靠程度,更追求一种精神与情感上的满足与和谐。与第一种模式有区别的在于,在衡量情感的时候,总是优先考虑一种抽象的内心感觉,并且把这作为一种婚姻幸福关键性的指标。如果这样的内心感受与其他的量化后的标准有冲突的时候,更多的情况下是坚持内心的感受而尽可能地弱化那些可量化的标准。
这样的婚姻模式有着独特的优势。与第一种相比,这样的模式在抽象的爱情中,更容易获得满足与和谐。因为对于抽象的情感,无论怎样的量化指标都不如依赖内心的触觉感受的更深刻。情感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复杂关系,有时连文字也不能完全形容它的全部形态或广域,用数字化或者量化的指数去做出判断有时是异常困难的。而用心去感受的模式,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心情,更轻松平和的心态去触摸爱情的本身,较少受到量化标准的压力与干扰。当人把一种情感用数字化的指数判断时,往往会规定下较高的指标,因为不如此,不能更多地体现抽象的情感。高指标此时,可能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或者是爱情压力,对于品尝爱情本身的味道往往会有着适得其反的作用。而冷静平和地心去感受爱情的人,一般比较容易得到得到情感的回应。毕竟,心要比数字显得更加敏感。在未来的婚姻中,主要通过心境的交流与感受获得幸福感,在情感的纯度与和谐度上,要更加单纯与简单。而这,对于现代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这不啻于一种幸福的选择,一种轻松的幸福,平淡简单的快乐。
第二种模式由于更多时候的抉择是依赖于内心情感的感触,而缺乏更多数字化的考核,在婚姻中有时会显得沉重与艰辛。因为婚姻是基于现实的一种家庭生活模式,无论是多么敏锐与珍贵的情感嗅觉,都不可能替代生活本身。一旦在抉择的时候,弱化,忽略,甚至牺牲若干对于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的考核标准,那么当今后生活中遇到不能符合当时标准的情况时,很容易陷入困境。即使是处于最优越的情感环境下,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情感本身也是一种考验。如果放眼当下的社会背景,更加能够体会这样一种模式的孤立性,或者说是珍贵度。在物质化人生的社会中,能够坚持并且有机会去坚持这样模式的爱情是属于边缘的模式了,弥足珍贵。
两种婚姻模式都是通向幸福的大道,不存在孰好孰坏,只是选择不同。有的人属于第一种模式,有的人选择第二种模式,也有人介于二者之间,在中间取舍。从广义上看,无论是什么样的选择,基本源于自身的性格与周遭的环境影响,更多是出于人自身的一种业已形成的价值观与处事原则,而较少受到其道德品质的影响。毕竟,爱情与婚姻作为一种完全私有化的产物,其任何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完成自我幸福价值的最大化(这也是一种自私化的抉择),将道德(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观)作为一种评价自我或者他人婚姻模式的尺度,不仅缺乏社会意义,更使评价的价值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为了获取将来婚姻幸福而采取的抉择与行为,即使是在道德价值观的天平上显得的虚荣或自私的行为,在不违反公共法律的前提下,都是无可指责的。
从社会广度上看,选择第一种模式的大可不必急躁,只要等待,纵有地老天荒,也总会等到合适的人选,上帝是公平的;也大可不必羡慕第二种人的婚姻生活简单,平凡,因为在其他的标准上,你可能已经享受生活给的你太多安逸与福利。
选择第二种的人也无须向往第一种人的舒适,因为那舒适的背后也许有着丝丝的苦闷,更不必鄙视他人的选择是物化的婚姻,招聘般的爱情,毕竟,人归根结底依然是世俗的动物,仿佛在茫茫草原上的牛羊,追逐更好的地方更丰盛的水草,是一种天性表达。而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得到最后的幸福才是更值得每个人深思与抉择。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有着相同的幸福,不幸的家庭有着各自的不幸”
婚姻大抵如此吧
PS:我属于第二种人,也期望遇到同样的人,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