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给国际市场的是:“中国崛起”、“中国力量”、“中国威胁”、“中国未来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等等不同的声音,但不管怎么说,带给中国人的或许是“自信”、是“扬眉吐气”、是“日益强大“,但同时让人感到更多的是“激烈的国际化竞争”时代的到来。然而在面对这种国际化竞争的同时,我们却遭遇了另外一种尴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节节攀升,符合“国际精英”标准的却仍是廖廖。顺应近些年经济发展的思路,我们所培养的传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的是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精英。于是,一个中国孩子想要走向世界,就不可避免的要与世界范围内优秀的人才竞争,那么如何让孩子从小在少儿英语的教育与学习过程中,掌握语言的技能同时,树立起与西方相对接的人生发展观,让孩子了解自己,挖掘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就成为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命题。
精英“国际化”: 绝非语言这么简单
什么是“国际化“精英?不能把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就叫做”国际化精英“。随着时下经济、信息的全球化,精英被推到国际谈判、商务交流的最前排。“国际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的沟通纽带, 单一对语言交流的掌握渐渐成为一种“表面化”,而“国际化人才”则是体现在那些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并且有自律和有责任感的杰出人士身上。
一位IBM的高级招聘主管接受采访时就说到,她为跨国IT公司挑选了将近10年的人才,她深刻的感觉到语言能力固然重要,但很多轮面试中,考官更看重的则是面试者的责任感、主动性以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瑞思学科英语学术副总裁,儿童教育专家sally女士就曾经表示:当下的中小学教育还是相对比较传统,强调按部就班,孩子的纪律和自律的能力,可能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对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举个例子:我们的考试中A就是A,如果回答B就会有一个新鲜的红“X”,但是在美国课堂,如果有小孩给出突发奇想的答案,老师就会高呼“Super!”。在瑞思,我们一直秉承的是尊重孩子们的发展性,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尊重孩子的社会性和高尚性。比如当老师给出一个问题”树叶一定是绿色的吗?“,孩子就会说”绿色的树叶代表春天,黄色的树叶就代表秋天要来了”“五颜六色的树是圣诞树“ ,”我可以在我的画上涂各种颜色的树叶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培养“国际化精英”:教育企业的关键词
多年以前,曾经广为流传过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显然,这句话在21世纪的今天早已不在适用。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比如: 一个人如果只会建筑是不够的,他可能还必须涉及艺术,绘画,家居,材料,环保等领域,这样才能造出既符合人体健康,又符合视觉美“的房子。而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一定不是从大学开始培养的,她的全方位素养应该从小就开始了。
资深图书编辑、游记作家马力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喜欢通过旅行来增进儿子见闻和情怀、并且通过旅行实践培养孩子个人良好世界观的妈妈。她认为通过孩子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感受来得到的知识要远比被动接纳课堂上死板的填塞式的教育要有效的多。 比如马力的8岁儿子pony就是在去过瑞士之后懂得了”home is the best place you live",懂得了爱自己的国和家。 马力还表示,瑞思的教育方针和她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pony在瑞思的1年时光,她听到pony最常说的话居然是"let me try”,而pony也越来越敢于接受新的事物和挑战,这让她倍感安心。
和Pony妈妈有着相同想法的妈妈们不在少数。他们都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孩子,敢于挑战,敢于创新。而具有这样想法的教育企业,与不在少数。瑞思学科英语的总裁夏雨峰接受采访时说:通过我的经验,我更认清了“学科英语“的重要性。于是我的愿景就是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全球视野、拥有创新思维,并且能够将英文准确运用于项目管理等工作中。”
作为一名中国的教育企业家夏雨峰说“为了让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更显优势,我希望能培养出很多世界500强企业的华人CEO,希望他们能用英语去工作,能用英文做项目管理、演讲演示,在职场更具有竞争力。因为说英语的华人数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说英语的这些华人是不是在国际上有话语权。我们希望中国能有更多有话语权的人站在世界舞台上。”这才是“国际竞争力”。
瑞思学科英语生动有趣的课堂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与网友交流时说,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但他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人才、是教育。这句话不仅道破了中国教育的未来目标,更带出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在国际舞台上,教育需要“无缝对接”以便更好的适应未来职场竞争,而最终获得成功的,也必然是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深厚见闻和情怀,实践力强的精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