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婚姻保卫战》,3对各有特点的夫妻,6位性格迥异的人物,把婚姻中的甜蜜、苦恼、温馨与战争演绎得活灵活现。
剧中大男子主义的代言人“郭洋”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的雄性荷尔蒙分泌太正常了…男女社会分工不同是因为人种就不一样…”这样的论调自然道出了不少爷们儿的心声。但男人中的男人,冷峻、沉默、对人对己严格、不善表达的男人,放到婚姻里能给老婆带来幸福感吗?
另一位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有长期“家庭煮夫”经验的许小宁,接送女儿、烧制许氏私房菜、收拾屋子、给老婆按摩捏脚、整理出差衣物,经常被郭洋挤兑为“事儿爸”和“自然变性”。
有趣的是,这部热播中的电视剧屡屡强化了“性别角色”这个话题。而这个词汇和话题也属心理研究的范围。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由于生物角度上的性别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许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地联系,但因社会期待长期导向,性别角色成为了社会化的结果。
传统的性别模型把男人描述为具有攻击性的、独立的、果断的、非情感化的,女人是被动、依赖、柔情和富于爱心的。这些特点的形成生物性的差异确实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更多的影响归结于贯穿生命全过程中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比如,当男孩子哭、玩娃娃或表现出对烹调和缝纫的兴趣时,会遭到其他男孩的嘲笑。妈妈们也会对哭泣的儿子说,“男孩,不哭!”等等有性别角色影响的话语。久而久之,绝大多数男孩最终成长为男性化的男人,逐步固化了自己的情绪,疏离了与自我情绪变化的链接。而女孩长成了女性化的女人,情感丰富,甚至有些多愁善感。
有趣的是,还有小部分人,有着双性化特征,即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人,是双性化的人。(双性化模型首先反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同处于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而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相对独立的特质。)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有趣的试验,把四种类型的男女配对:男性化男人和女性化女人,双性化女人和男性化男人,女性化女人和双性化男人,两个双性化的人。研究前男女双方互不相识,他们在屋里单独呆上五分钟,可以自由交谈,或只是安静地坐着等。研究结果一目了然。男性化男人与女性化女人组最不喜欢他们之间的交往。这些男女配对很少交谈,使用的表达手势更少,比其他组合的微笑和大笑次数少。这些研究结果否定了男性化男人与女性化女人是最理想组合的观点。其实原因很简单,男性化风格强调控制、自我调节和自制,而女性化则寻求主动的情感表达和交往带来的温暖。所以这两种人之间不能很好地交往,这并不奇怪。也许有人会想,即使不能一见钟情,一旦相互了解后,男性化男人和女性化女人之间的长期交往关系又会如何呢,会不会好转或很好呢?遗憾的是没有证据支持这种观点。一项研究考察了已婚夫妇的性别类型匹配,以及他们婚姻的幸福程度 (Antill,1983)。研究表明,幸福感来自女性化特征,即当被试的配偶是女性化的或双性化的,那么这个人将对他们的夫妻关系非常满意。和一个缺乏女性特征(男性化或未分化)的人结婚,将预示着不幸福的婚姻。另一项研在已婚夫妇和异性同居者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
那为什么体贴入微的老公能让女人有幸福感?这是因为,第一,女性化量表上得分高的人富有爱心、同情心,能敏感地觉察别人的需要。女性化的人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理解别人的感情。正是这个原因解释了为何我们喜欢找这样的人倾诉。第二,双性化的人更能意识到爱意,并表达出来。因为他们具有产生亲密感的敏感性、理解力和果断性,而且愿意冒险。配偶表达能力强、敏感性高的人,对婚姻的满意度最高。因此,双性化的人会是最好的伴侣。第三,女性化和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地交流,所以他们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他们对对方的情感和需要更加敏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所以如果你正处于选择恋人或伴侣的过程中,不妨先看看您的意中人是否具有爱心、同情心,能敏感地觉察别人的需要等特征。如果有,恭喜,您中奖了。就请诚心地谈恋爱,维护好你们的感情,别再三心二意,丢了手中的宝。如果您的恋人恰巧是个大男子主义的人,而你已经感到压抑、不合拍、无爱心、缺少共鸣、霸道、不体贴......而又没到谈婚论嫁的阶段,为了您个人的长久幸福考虑,还是果断些为妙。
回过头来再看看如今流行的爱情偶像剧,之所以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在这些作品里,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更偏向双性化,男主角肯花时间陪伴、会表达爱意、会体贴温柔,赢得了大批女观众的青睐。而“另类女友”在现实生活中也悄然兴起,她们果断、敢冒险、理性却不失女性的可爱。您的恋爱,您做主。
温馨提示:结婚之前,睁大双眼,认真挑选;结婚之后,睁一眼闭一眼,爱己所选。也许这样更能在婚姻中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