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MSN上一位学员问我:“我喜欢现在的男友,但又担心他以后会不珍惜我”,我说:”你做些什么?能使你们即能在一起,他又很珍惜你呢?”她陷入了沉思,一会儿,她告诉我:“老师,我懂了!”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为一些事情担心,如:担心以后没有房子,担心没有钱,担心不幸福;当人总是在想着担心的事情的时候,会带来焦虑的情绪,心情可能会烦躁;但如果问自己两个问题,情绪可能马上就不一样了;
这两个问题是:你希望事情怎么样?你怎么做才能得到你希望?
拿担心房子来做例:你担心以后没有房子,那你是希望自己有房子了,你做些什么你就会很快有房子呢?答案当然是努力的去增加收入了,这个时候注意力就集中在了如何去增加收入上,顺着这个思路,很快也就会想出一些增加收入的方法,自己的心情马上就不一样了,未来的结局也不一样了;
最近流行一本书叫《秘密》,书中说的吸引力法则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当你想要什么时,你想想自己已经得到的感觉,就很可能实现,这其实也是调整自己的状态,使自己心情好,这状态会使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上;
近期的畅销书张德芬的《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是用小说的方式把这个道理诠释了,书写的很好,我的很多学员都看过,还有她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也是一本很好的修心的书;
前天我在心理所上课,自己实践了一次这个问句;最近研究生的课程讲到了《心理测量》,讲这课的老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少举例子,于是大家就有很多地方听不明白,慢慢的来听课的人少了,即便来了,有的也是睡觉或者聊天;
我当时也在想,这个老师为什么就是不举例子呢?不会讲?没经验?我做了很多假设,这时我发现自己越是这样假设,越是去评论老师,我就越不想听下去了;关键时刻,“做了些什么使事情更好”这句话从脑子里跳了出来了,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是谁的学习”?“谁要对这个学习负责?”“怎样才能学的更好?” 这是我的学习,我要对这个学习负责,我必须做些什么使我学习的更好;
于是,我开始在听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提问,老师很耐心的解释了很多,还是有个地方没有听懂,于是我说“如果举个例子会是什么呢?”,老师马上举了个例子,这下我听明白了,接下来,提问的氛围开始形成,同学们一个接一个提问,很多原来不明白的问题都明白了,到了下午,老师开始主动提问我们了,讲一个问题就问我们听明白了吗?没人回答时,老师会点名提问,这个情景在之前是没有出现过的,一天的课程结束时,我很满意今天的收获,原来自己是可以做些事情,使老师讲的不同的;
下课后,有同学诡异的说:“呵呵,爱情教练,你今天教练了老师!”我冲她眨了下眼睛。。。;
生活当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当你担心没有钱时,可以问自己,你做些什么?就会更有钱,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钱上去;当你担心身体不好时,可以问自己,你做些什么?就会身体更好,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做身体会更好上去;
爱情当中也是一样,当你担心对方以后可能会不爱你时,问问自己,你做些什么?可以使对方更多的、更长久的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