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女人要入夫家,叫做嫁人。嫁人,就是坐在家里等,等那个来迎娶自己的新郎。聪明的人家嫁女儿,有女初长成,遍城暗中寻觅诗书富贵之家,暗结媒婆,先下手为强,变被动为主动,抢下好儿郎为夫婿,定女儿一世幸福。
不喑世事的孩子也许会较真,男女平等,为什么非要嫁入夫家。文化是一种智慧,伦理道德也是一种智慧。家庭为社会之根本,家庭的建立方式事关重大,并非儿戏,古圣贤这样定自有这样定的道理。
婚姻的根本目的是孩子。婆家是社会关系体系,是开放型的,女人嫁入夫家,孩子从一出生就算是进入了社会,孩子的培育和成长,就是培养成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是人类扩张型;娘家是血缘关系体系,是封闭型的,因为血缘,外人很难进入这个体系,女人将孩子生在娘家,这个孩子的社会关系几乎为零,很难成为一个社会人,到社会上也吃不开,路越走越窄,是人类自窒型的发展模式。
一个孩子的社会关系有两个支持体系。娘家血缘体系是孩子铁定的支持系统,亲良舅舅是孩子最坚决的支持者。不管什么时候,女人都可以把孩子托付给娘家舅。而婆家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是孩子的社会支持系统,而维持这个系统是有条件的。婚姻在,这个支持系统就在;婚姻破,则这个支持系统则遭到破坏。凡离婚带孩子回娘家的女人,她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少了一半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个孩子的发展,可想而知。
孩子在社会支持体系的婆家成长,更有利于让孩子适应社会,适应亲情之外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拒绝亲情,只有利益,没有不求报偿的什么所谓的爱。在血缘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的现实和冷酷,也不容易学会与其他无亲情的人相处。
不要奢望找到比传统更好的一条路,人类寻找了几千年,都没有找到,更何况现代人比古人差远了,蠢多了。自在不成 人,成 人不自在。不只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社会也从来没有相信过眼泪。在血缘系统外寻找亲情和爱,只能是幼稚的幻想,泣凄的泪水就是最后的证明。
女人为孩子活着,不是为自己的活着。以孩子的名义,母亲也可以得到爱的支持。追求自我的自私女人,最后会连孩子的幸福也葬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