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叶敏的电话,我正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她告诉我,她曾有三次失败的情感经历,现在与第四个男友又到了分手的边缘,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她向我求助,希望我能帮助她解开爱情上的疑惑。
恋爱失败的女孩
第一眼见到叶敏,我被她眼里的忧伤触动了。她遭遇了什么样的困惑呢?叶敏告诉我,她26岁,今年7月自成都某大学研究生毕业。她的困惑主要在感情方面。她说从20岁开始,自己陆续谈了3个男友,对方的条件都很不错。可是两人相处多则两个月少则半个月后,她就开始常回避与对方见面。两个月前,她认识了第4位男友,可她现在又准备和对方分手了。
一次次失败的情感经历,使叶敏对自己产生怀疑,她不知道自己为何享受不到爱情的甜美。从咨询中我了解到,前三个男友都是主动追求叶敏的,而且他们对她都很好。其中一个男友为了打动她,每天坚持为她送上一束鲜花,即便如此,叶敏还是没有被感动,也没有产生爱的感觉。于是,她一次次提出分手。周围的朋友都认为叶敏是喜新玩弄感情,可谁了解她的痛苦呢?
通过叶敏的描述,我有理由相信,这些男孩都深爱着她,或许他们都不是她的Mr.Rirht,她只是没有遇到真正打动自己的人罢了。但叶敏接下来的谈话却让我震惊不已。她说,她不爱男友的原因,可能与她总喜欢别人的男友有关。她还说,凡是与自己家沾亲带故的人,比如表姐、表妹、姑姑、姨妈等,她们的男友或者丈夫,她都很喜欢。她也知道这很荒唐、不切实际,对自己的男友也不公平,但她却控制不住这些奇怪的念头,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她生怕哪天控制不住自己而做出出格的事情来,因此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慌之中。
叶敏说:“说良心话,我现在这个男友是个做事踏实、工作能力强、人际关系也不错的小伙子。而且他的脾气很好,从不与我争吵。现今社会,这样的男友很难找了,可我对他实在爱不起来。今年五一,我俩一起去逛街,那么凑巧,碰到我一个多年不见的远房表妹和她的男友,他们是来成都旅游的。我第一眼看到表妹的男友时,就感觉心跳加速、手足无措,有一种被爱情击中的感觉。我们一起吃饭逛街,我总是回避对方。好不容易送走他们,但那种紧张和心跳的感觉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跟男友在一起,我却从来没有触电的感觉。”
喜欢别人的男人
我让叶敏再举一些印象深刻的“喜欢别人的男人”的例子,详细描述当时有些什么样的感受,有没有被人发现,对方对她又是什么样的态度等。我让她说得具体些,以便通过具体细节来发现她心理上的变化。
叶敏说,小时候她就很喜欢自己的姨夫。有一次,姥姥过生日,她们两家一起去给姥姥祝寿。她当时感觉就很紧张,总想引起姨夫的注意。寿宴结束后,姨夫用摩托车送她回家。她把姨夫抱得紧紧的,以至于姨夫都有些不自在了。后来,姨妈知道了这件事,叶敏再去她家时,姨妈对她就比较冷淡了。还有表姐的丈夫,其实叶敏从未没见过他,只是听妈妈提过一次,她便“喜欢”上对方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20岁那年高考,叶敏发挥失常,结果她与向往的大学失之交臂。幸好干爸爸托人想办法,她这才圆了大学梦。叶敏说,父母都没能办到的事,干爸爸却办到了,她觉得干爸爸更能给她安全感。叶敏很感激他,总想亲近他,但又本能地回避他。干爸爸似乎洞悉了叶敏的心思,便想让叶敏跟他在一起,后来叶敏害怕了,就再也没有理他。
叶敏说:“别人发现我的心思后会对我小心谨慎,甚至排斥我,这个时候我会很伤心、难过,但又觉得很无辜。我在亲戚中已经颜面无存了。”“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来评价你‘喜欢的人’?”我想通过她的回答来找出这些人的共性。“爽朗,有决断力,能独当一面。”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她说这就是自己“喜欢”他们的原因。
然而,我发现叶敏其实并不是十分了解对方,却给对方如此高是评价,似乎有些牵强。另外,从对方的年龄段、婚姻状况以及从她自身的行为特征、思想变化来看,她对这些男人的感情并不像是爱恋。一般而言,如果我们喜欢某个人,我们常会想方设法地靠近对方、对他好,但叶敏的心思却是“我喜欢你,但我不靠近你,还要回避你”。这似乎与爱情不着边。那么,她所说的这种喜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叶敏说:“友情?这不可能啊,因为有的人我根本没有见过,也谈不上了解。”我引导她:“是啊,既然不是爱情,也不是友情,你觉得它究竟是什么?”她想了想,然后迟疑地说:“亲情?”
一个有缺陷的家庭
第三次面谈时,我让叶敏画一幅自己幼时全家人的完整画像,以投射出父母在她心中的形象。叶敏很快就画出了自己和母亲,可在画父亲的时候她思考良久仍,很久之后,她才着笔。看着她的画,一边是双手叉腰、表情愤怒的母亲,一边是不完整的、模糊的父亲;她自己则站在离父母很远的地方,显得孤立又无助。可以看出,她与父母之间比较疏离。
“我是家中的独生女。别人都说我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可我实在感受不到他们对我的爱。通常家里总是母亲在咆哮,而父亲一声不吭地待在角落。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看母亲的脸色了,并尽量做些让她高兴的事情,比如学习好、做饭等。稍长大些,我就对家产生排斥感,总想逃得远远的。我甚至不愿意想起家来,觉得提起来都有一种羞耻的感觉,我到成都上学就是为了离家远一点。可到这里,我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我常觉得孤单、害怕,我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价值。”
叶敏哭出声来,停歇了一会儿,抽取了大把纸擦拭满脸的眼泪。“妈妈是70年代的大学生,爸爸才高中毕业,而且家在农村。妈妈上大学之前,家里就为他俩定下婚约,之后妈妈不好反悔,便委屈地嫁给了我爸。他俩结婚后,根本无法交流。妈妈比较强势、暴躁、专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爸爸脾气很好,但他几乎不说话,也不发表意见,好像任何事情都跟他没有关系似的。我5岁之前,爸爸一直在外地上班,很少回家。每次回家待几天,妈妈就会跟他吵几天。”
由于父母的原因,叶敏成了他们不幸婚姻的受害者。面对强势的母亲,叶敏从小就想方设法讨母亲欢心。在这样的关系中,她一直揣摩着母亲的心事。然而,她并不是每件事都能让母亲高兴。每当母亲脾气不好,,她就成了受气包。这也使她从小就非常胆小、不擅表达情感,长大后的直接表现就是人际交往障碍。同时,父亲对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叶敏喜欢亲友的男友甚至丈夫,源于自小亲情关系的缺失。她想当然地认为对方“爽朗,有决断力,能独当一面”,这正好与爸爸的弱小和优柔寡断相对立,她潜意识中一直渴望能拥有这样的情感。
可为何叶敏“喜欢”的这些人都是自己的亲友呢?“妈妈经常说:‘你看姨夫多好,什么事都不让你姨妈操心,这样的男人才是男子汉。哪像你爸爸?’见过姨夫之后,我觉得妈妈说得很有道理。姨夫确实比我爸爸强,他很细心,也很关心我。后来我发现亲戚家的男人都比较果断、能独当一面。”可见,小时候的叶敏认同了妈妈的观点。正是这些话,使长大后的她将对亲情的渴望误读为爱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