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父亲接到一个电话,只是寒暄了几句就挂掉了。我问了句是谁,父亲说是少年时的一个伙伴,只是这人后来有些半疯,做事不合常规,所以也不想与他有太多往来。我很好奇,缠着父亲把他的事情讲完全:
那还是上一辈人的年少时光呢,这青年喜欢上同一大院的一位姑娘,可惜郎有情,妹却无意,人家已经明里暗里拒绝了好几次,可这份情丝毫没有丁点儿动摇的意思。后来姑娘可能是为了避开麻烦,当兵去了。本以为这样天各一方就能落个清静,谁知道这青年也托亲戚走关系跟到了同一个军团,结果发现人家和别人定了亲事,当年年底就过了门。
如果事情到这结束,也未免太普通了些,也就不会被人记得了。这青年对心上人的爱慕一点儿也没受到婚事的影响,他依然经常在姑娘必经的路口等她、看她,满眼还是对她如泣如述的挚情。可能姑娘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就找了个下午,和他语重心长地谈了话,内容不外乎“你是一个如何如何好的人,年龄也不小了”之类。最后姑娘露了底,说是帮他物色了另一个姑娘,人好,漂亮,外加根红苗正之类,要不俩人见见?
谁也没料到他竟一口答应下来。相亲、送礼、择日、成亲,礼数上一点没含糊,一对新人就开始甜甜美美地过自己的日子了。整个事情进展的异常顺利,好像从来就没有之前的那场单恋一般。
如果事情到这结束,也不算稀奇。毛头小子长大了,想成家立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本来就是人生轨迹。但是事情真正发生是在七年以后,这青年起初爱慕的那位姑娘生了急病,突然就死了。更突然的是,当时已经不算青年的他,一得到这消息,当天就跑到人民政府要求离婚。
这可是八十年代,离婚在当时社会的爆炸效应不亚于一次山体滑坡。不少人当他是个疯子,有迷信的老人说这青年上辈子欠那姑娘的。但当事人全然不顾,从那天起就单身一人地生活,在没跟任何女人有过任何关联。
我承认这位前辈的故事挺感人,相信不用加工,就是小说家们的好素材,而这份痴情,应该只比杨过差那么一点点了。如果我能年轻十岁,回到十五六岁的年纪,应该也会为了这样一段凄美的单恋感动,也会在有星星的夜里,偷偷祈祷有这样一个人来爱我。可生活不能假设,我想知道,这种可称为100%的爱情,有多少人,我是说成年人,敢于承受?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我们的爱总是来势汹汹的,力度大得连我们自己都招架不住,多少洪水猛兽都不能比拟。那个时候,我们才懒得计较爱的代价,只是小心翼翼地付出、付出、再付出,飞蛾扑火般寻找一切机会表彰我们爱的决心。女孩子们开始用五颜六色的笔为男生整理课堂笔记,而男生们则会攒下早饭和电子游戏的钱,买好傻傻的玫瑰花。我们的心第一次尝试到敏感和脆弱,不时体验着奔赴天堂与沦落地狱。对方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会引发不可估计的后果,而甜蜜就这样一次次不期而遇。
很美,是吧?我也这样认为。
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美丽就好像一只水晶球,华丽却不堪一击。不是么? 有没有人的初恋仅仅败给一次文理分班?
我们,至少是大多数人,都会随着成长而远离那段美丽的青涩时光。如果说,一份初恋在我们心中点起了一把爱之火,虽然激情会让它在某一天熊熊燃烧,但理智与责任才是不断添柴加薪的动力。
所以,我们虽然很难真正得到一份百分百的爱情,也没什么可悲哀的。我们真得不能要求对方或自己把心百分百地放在一个人身上,因为这地球上不是只有你们两个人,这天地间也不是只有你们的爱恨情仇。
我一向赞同“八分的爱情”,留下两分气力,一分用来爱自己,还有一分给那些不是最爱,却也十分重要的人们。我知道,现在一定有不止一个人骂我俗气。俗一点没关系,谁都可以在有月亮有冷气的房间里一边品尝咖啡一边品尝爱情。可谁又能一生一世不俗气呢?谁敢说他的爱情里没有丁点儿俗气?
第一次看?东京爱情故事?时,深深被莉香的独特气质所吸引,十分不解作者为什么不让她有个好归宿,甚至很久愤愤不平。转眼流年似水,自己也在爱情中一路摸爬滚打走过来,才深深理解柴门文的用意,真正懂得完治的无奈。像莉香那样,“如果完治君想见到我,就算是在洗澡,光着身子也要跑到完治君面前的”,这种爱情我想我消受不了。
莉香的爱太过纯粹,纯粹得像个孩子一样难以立足于成人世界。我当然知道孩子的可贵,所以才会有满街铺天盖地的情歌,催得人心醉。我们都像渴望可以永远不长大那样,渴望拥有这种纯粹的爱情,但问题在于,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拒绝长大,拒绝自己的责任和负担。就比如这个父辈的故事虽然美丽,但他这份无怨无悔的爱,对于其他人,特别是他的妻子,是不是太不公平?
所以,如果爱是一种心理能量,今天的我不会把它完全放在一个人身上,同样,我也不会这样要求那个爱我的人。
我无意打破任何关于爱的美好希望,我只想知道,那种100%的爱情,到底有多少人能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