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单女手册”到“欲望都市”
自从海伦•布朗写的《性和单身女孩》(Sex and Single Girl)问世以后,这本书就成了女性的单身指南。它不是教女孩如何嫁出去,而是如何保持单身,而是告诉她们“婚前的生活就该如此美妙”。它教你如何租公寓、对付已婚男人、做指甲以及解决自己的性冷淡。
后来海伦•布朗成为《大都会》杂志的主编,在她的推动下大量时尚女孩由某个小镇来到大城市,经常换工作、搬家,经济独立,当然思想也很独立,正视自身价值——不仅有自尊的成分,还包括如何巧妙施展魅力,为我所用,最终让自己快乐。海伦•布朗鼓励女孩们:“她们要做的就是把背包装满补给,把镐磨得锋利,系紧腰间的绳子,然后开始往上爬!”
有了COSMO girl对城市女孩的示范作用,于是有了描述30+大龄单身女性生活的《欲望都市》。剧中凯莉们穿着12寸高的莫罗•伯拉尼克(Manolo Blahnik),出现在时尚派对和知名画廊,好像除了乳腺癌,什么都不能将她们打败。她们就是大龄单身女性的榜样。
2、单身,是自由,也是流浪
当我们选择单身的那一刻,其实是选择了一个人跟生活的磨难斗争。可是作为一种群体动物,我们还是需要一个伙伴,与他互相扶持着生活会更加舒服。单身的女人会面临各种难题,尽管我们学会了自己缝衣服、刷马桶、换煤气,但我们还是可能会生病、脆弱、悲伤、无助,我们可能将要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空虚,而这样的需要,不是亲人和好朋友能够满足的。
即便潇洒如凯莉,也在等待Mr.Big。波伏娃和萨特,他们享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男女关系,认为彼此之间共享绝对的自由,但即便是女权主义者波伏娃,有时也不免表现得像个哭哭啼啼的怨妇:她在小说《女宾》和《风流名士》中,试图将第三者置于死地。‘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这是萨特说的。对选择独立自主的单身女性来说,这话显得尤为意味深长。
3、单身pool
面对单身女人的这些困境,香港社会工作者何式凝曾经提出了“单身pool“的理论。他说:“单身的人怎么才能维持自己的幸福呢?这需要在于,每个人是丰富而独特的,主流的幸福观真的能代替个体来做幸福生活的选择吗?李银河说:“你为什么要找个有钱的,不找个漂亮的或者身体好的男人呢?”你给自己限制越少,意味着机会越多。 期待婚姻的剩女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婚姻并不是人生中的句号,而是逗号。婚姻生活并不一定美满幸福。何式凝给出的数据是:“香港的离婚率是33%,这表示三个人结婚有一个肯定是离婚的。另外两个也不一定很快乐,可能只是没有胆量去离婚而已。”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婚。 “单身pool”的说法是何式凝首先提出来的。自己也单身的何式凝说:单身的人怎么才能维持幸福?这需要他们所居住的城市足够大,持有不婚或者晚婚念头的人足够多,多到组成一个大池塘,单身的人就可以在其中自由游弋,排列组合。有了这样的大池塘,才能出现奔四而活得依然潇洒的单身男女。“单身只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应该有一个单身的群落。单身意味着你喜欢独居,但是不要24小时都独居,现在我们作为单独的一个人与人生的辛苦争斗很痛苦,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群体,互相扶持的状态才比较舒服。” 何式凝认为,婚姻与单身一样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你可以把婚姻理解为就是两个人的亲密关系,那么1000个人可以有1000种婚姻模式。因为每个人理解的亲密的介质不同,有的是性,有的是经济,有的是友情。婚姻可以是一家为现实原因而合股的公司,也可以是一段分居两地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交流。当婚姻的外延更丰富,婚姻制度不死的可能性才能更大一些。” 而海蒂对婚姻的解释更符合大众女性对婚姻的理解:84%的人喜欢婚姻最大的原因是有人为伴。喜欢那种稳定的、安全的、拥有共同的过去和未来的感觉——归属感。“婚姻已死的口号喊了数十年,但是婚姻依旧未死,这意味着今日的社会如此冷酷而对立,唯一能保证女人或男人不会被社会遗弃的地方,就是婚姻背后他们所居住的城市足够大,持有不婚或者晚婚念头的人足够多,多到组成一个大池塘,单身的人就可以在其中自由游弋,排列组合。有了这样的大池塘,才能出现‘奔四’而活得依然潇洒的单身男女。”单身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个单身部落能够让人们从中得到足够的安慰,寻求到足够多的精神寄托。但是,尽管眼下“剩女”成了一个热点话题,但是这个群体并不集中,人们分散在大都市的各个角落,孤单而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