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徐悲鸿的画,我虽然是个外行,却也看得出美来,但对于徐悲鸿的人,我虽然不甚了解,却也不觉得怎么样,尤其是他对于感情的处理方式。书里有句话我觉得对他的评价得甚合我意——徐不过就是个意气用事的艺术家而以。他的意气用事在于孩子气的不想后果。而且他的三段感情更是生动了体现了朱碧对于男人的总结:二十岁的男人喜欢二十岁的女人,三十岁的男人也喜欢二十岁的女人,四十岁的男人依然喜欢二十岁的女人……
徐悲鸿遇到孙多慈,正是孙多慈十八九岁的年纪,其实喜欢也无可厚非,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谁不喜欢呢?他显然是不懂得自己对于某些人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道理,只觉得心脏又如同年轻时一样跳起来了,他觉得春天又来了,桃花又开了,他要谈恋爱!
其实,以孙多慈当时的境况,在与徐那一段感情纠葛里,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被动的,因为她根本无法和徐做到平起平坐,徐是大家是教授,她是无名小卒是旁听生。试想一下,从古至今,历史上到现在中,学生爱上老师的数量都不在少数,那种爱是一种掺杂着距离美、偶像崇拜的复杂的爱,不是每个向老师表白的女学生都可以跟老师发生师生恋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的心里怎么想!如果接受,OK,咱们拍拖吧,管他什么世俗去,爱情最伟大。如果不接受,那么就听老师谆谆教导一番,赶紧地灭了那心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而在徐悲鸿和孙多慈之间,孙起初并没有喜欢让徐的,反倒是徐自己,先动了心,喜欢上了她,又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就心甘情愿地为她做许多事情,面对这样一个人物,做的这些事情,说不感动,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有时候从感动到爱也不过一个念头而以,两个人各怀心事的处了一阵子,在台城的一个夜晚,徐悲鸿以写生的名义把孙多慈带出来,在完全不知道孙多慈意思的情况下,就在台城情不自禁地吻了她的额头,这个行径在我看来多少显得有些轻浮,发乎情止于礼的情感更令人敬佩一点。不过孙看来对他当时已经有感情了,就这么顺从了,顺从也就是默认,这也算是孙徐二人感情上的一个突破口。
徐多情便罢了,还八卦得很,把这点小心思跟闺蜜去说,完全忽视自己的已婚身份,甚至拿孙多慈跟自己的夫人做比较,以寸之所短较之尺之所长,这就是偏心,他的心已经完完全全的偏到孙多慈那里去了。
在徐看来,十几年的婚姻淡了没劲了,和蒋在一起,觉得她处处都是错。那也是,不爱了,所以哭是错,笑是错,连死了都是错,所以他徐某人要开始追求新生活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一些文化人提出全盘西化的时期,接受西方教育的一些知识份子开始大谈自由,大谈解放,其中一个就是婚姻解放,因此在那个时期,大家把告别媒妁之约,向包办婚姻说不,追求恋爱自由当作了一件很流行的事情,离婚一时盛行。如果徐的婚姻真是父母包办的产物,追求真爱无可厚非,偏偏现夫人已经是追求真爱的一次经历,再来追求一次,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讽刺。再加上后面的廖静之,我觉得徐想要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有质量的婚姻,而是妻妾成群的新鲜感。有时候,自由只不过给一些人放浪的借口而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重新回到他和孙多慈的关系上来,他以着自己特殊的身份,带着孙多慈大步流星闯进以孙那个年纪的普通人不可岂及的新领域,带给了孙多慈各方面的非凡感受,孙享受其中,以懵懂的心态开始了与徐的交往,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是徐悲鸿控制着这一切的节奏,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失踪就失踪,以至于孙多慈离开桂林之后,徐给她的信中气急败坏的说,上次给你的机会,是你自己没把握好。瞧,多自负的一个人啊。最令人觉得发指的就是孙多慈离开他之后,他竟然写信给一干好友,信中尽数孙多慈一家的不是!甚至用到了该死和混蛋二词。而且,他还颇具心机的让这封信被蒋碧微看到,可惜蒋给他的只不过一声冷笑。
孙多慈最后离开徐,我始终认为是正确的,就算嫁给他,十几年之后没准也是落到蒋碧微同样的下场,还不如早早抽身离开的潇洒一点,做男人还是人品更重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