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互联网专家曾说过:“微博客和SNS就好像二个阅人无数的心理医生,能精准分析用户的习惯,当然可以引导用户的未来的交流习惯”。
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建外SOHO同学网的办公室,见到了这个84年从美国归来的互联网新一代青年才俊,朱华明的办公室,是完全透明的落地玻璃,左侧看去,银泰中心反射下的斑驳的阳光好像到了曼哈顿,在这里能看到创业的期待和理想。
赛迪网:怎么认为微博客和SNS模式,在国外facebooke承认twitter已经是他的假想敌人,那么你认为SNS和微博客是朋友还是敌人?
朱华明:微博客和SNS确实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商业模式,但是在外在表现方式上而言缺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否认的说,二着是可以完美结合起来的,比如国外的faceboo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日在自己的网页上加入了微博客功能,这是很明显的进步,在SNS的基础上,增加微博客服务,实质是更大的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个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与我们网站的目标一样,做最好的用户体验。
赛迪网:从SNS到微博客,您对这两种形态的对比有什么感受?
朱华明:SNS更注重关系链,也就是人跟人之间的关联途径,可以用信息、游戏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而对于微博客来说,朋友间关联的手段会更加简单一些,主要通过短信沟通。相对来说,微博客形态使得同学网目前的媒体属性比之前有所增强。微博客适合内容性的营销,容易跟用户打成一片,而之前商家在Facebook上开个窗口,给人的感觉仍是高高在上的,虽然形态不够丰富,但微博客的参与性、互动性以及用户的更新率比SNS更强。
赛迪网:同学网的前身是拥有1500用户基础中国三大SNS网站,目前转型为最大的中文微博客你是怎么看待转型的?
朱华明:我从来没有把SNS和微博客严格区分开来,这个和我们的宗旨有很大的关系,SNS模式可以成为微博客的补充,反过来,微博客也可以成为SNS模式的补充,前面说过了,我们做的是改变交流方式的尝试,我们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商业模式没有用户获得的体验更重要,这个也是我们留住用户的尝试。我们采取的是温和型的转型方式,让微博客成为为SNS模式服务的基础。
赛迪网:你的意思是合并二者的模式,取其核心,发扬其优点吗,比如把微博客的功能用到SNS社区上?
朱华明:同学网之前有过从国外市场转移到国内市场的经验,因此在运营上还是有所准备的。目前转型已经持续了3个月,我预计在半年之内,也就是在年底前让这个转型过程完全到位,包括我们开发的一些开放平台、手机微博客等功能都将全部完成。转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先把原有的用户稳住。总体来说,我认为同学网的体验是越来越好的。另外在SNS社区上,加入微博客功能,这个没有什么不好,国外facebook也是这么做的,而且人家做得很好。我们也相信凡是对用户体验更好的我们可以拿来用,当然我们会承受一些置疑的声音,但是好的体验必将为我们留住大把用户,而用户才能最终产生商业价值。我也相信在两内我们将大规模赢利。
后续:在这个500平米的大办公室几乎是清一色的80后,处处都是年轻的气息。也许青春就是一种相信,一种寻找,一种信任,和适时而聪明的改变。
附:朱华明,25岁,同学网首席执行官。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系,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期间退学。2007年初年归国与郭磊共同创立同学网,现担任同学网CEO。
■名词解释
什么是微博客?
所谓微博客,其实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于博客的系统。博客的概念流行已久,但是人们也渐渐发现,大段大段的文章写起来比较困难,写完之后也往往乏人知晓、少人理睬。与博客相比,微博客的即时性、开放性和集成化要大得多,虽然每条消息的字数容量跟短信一样只有140个字符(相当于70个汉字),但是无数条消息汇聚起来产生的信息能量却是巨大的。在中国,目前最大的中文微博客是拥有1500万用户基数的同学网(tongxue.com)
微博客最大的特点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包括短信和WAP网站,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包括登录网站甚至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更新,围绕某一个主题发布和接收消息。有业内专家将微博客的流行称为信息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