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主页 冬天短信 秋天短信 夏天短信 春天短信 情感短信 温馨短信 浪漫短信 健康短信 思恋短信 设为主页 
祝福短信 职场短信 经典短信 求爱短信 表白短信 分手短信 朋友短信 早安短信 暧昧短信 节日短信 收藏本站
喜庆短信 考试短信 乔迁短信 亲情故事 爱情格言 文章故事 经典语录 短信大全 为人处世 早安短信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指南 > 创业故事 > 详细内容
安徽蒙洼蓄洪区:小杞柳编出十一亿大产业
发布时间:2010/5/24  阅读次数:159  字体大小: 【】 【】【
6月初,百里蒙洼蓄洪区骄阳似火,这里的小麦刚刚收割完毕。蒙洼分洪道两侧低洼地的杞柳一如往年,绿油油一片,充满生机。整个蓄洪区呈现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蒙洼蓄洪区地方虽小,名声却很大。蓄洪区内有18万亩良田,住着近16万人,是淮河上第一座蓄洪库。而比蒙洼更有名的,就是王家坝闸——蒙洼蓄洪区的控制进洪闸,它的开启对有效削减淮河洪峰、减轻淮河中游防洪压力起到关键的作用,也是淮河的“防汛晴雨表”、“灾情风向标”。  多年来,随着淮河洪水多次泛滥,使蒙洼蓄洪区和王家坝闸在中国“声名鹊起”,但它们所在地——安徽省阜南县,人们却知之甚少。提及起蒙洼蓄洪区和王家坝闸,人们更多联想起的,就是滔滔泛滥的淮河洪水吞噬着庄稼和房屋、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与财产,整个蒙洼一片汪洋,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因而,在人们的印象中,蒙洼蓄洪区、阜南县是贫穷而落后的地方,经常吃国家的救济粮和各种补贴。然而,近年来,随着“蒙洼柳编”的崛起,人们在悄然地改变着这种“印象”。  灾后自救  柳条变“金条”  孙传金今年35岁,手中已拥有一家产值上千万的柳编加工贸易公司,他的家乡黄岗镇紧临蒙洼蓄洪区。淮河岸边长大的孙传金,自小就多次亲眼目睹了蒙洼蓄洪的场景。  每当淮河洪流退去,整个蒙洼蓄洪区已被洪流浸泡了十天或半个月,庄稼颗粒无收。那时,孙传金看到只有浸泡在水中的杞柳生机勃勃、昂扬向上。  “方圆百里的蒙洼蓄洪区,种粮产量低、难保收。而这里的大片河坡、埂坡、滩地、荒地因为洪水冲刷,上层有深厚的砂壤土,肥水条件好,非常适宜种植杞柳。”孙传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阜南杞柳主要生长在蒙洼分洪道两侧低洼地,具有耐涝、固堤的作用。柳条皮薄、柔韧、洁白、实心,着色力强,是柳编产品的上乘原料。阜南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已达500多年。”中共阜南县委书记倪建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据倪建胜介绍,阜南县依托蒙洼蓄洪区,充分利用沿淮河、洪河、陶孜河低洼地,积极引导当地农民扦插杞柳,着力实施了“东柳西进、南柳北移”战略,把杞柳基地从沿河洼地向北部岗区转移,逐步扩大基地规模。  2001  年,阜南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2003  年,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跻身于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百强龙头企业。  “每当洪水袭来时,蒙洼蓄洪区搬迁的人们,家具可以不要,但杞柳条是必须要随身搬迁的,因为小小柳条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灾后自救的‘金条’。”孙传金风趣地告诉记者,每亩杞柳年产鲜条5000公斤,收入在3000元左右。所以,当地人有顺口溜说得好:“一亩柳、五亩田,编成工艺品挣洋钱”,“只种不编,每亩三千,既种又编,收入翻番”。  从“养家糊口”到“柳编之乡”  事实上,孙传金早在十二三岁的少年时期就和杞柳结下了不解之缘。孙传金的父亲孙明贵,就是当地较为有名的民间柳编艺人。  据孙传金介绍,当地民众很早就开始种植大量耐淹的杞柳,纷纷“编筐打篓、养家糊口”,以应对淮河“十年九淹”的自然灾害,代代相传下来了一手精湛的编织工艺。  孙传金自刚记事的孩童时起,就天天看父辈们“编筐打篓”;十二三岁开始,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学习“编筐打篓”。  “在阜南,柳编有着悠久的历史,蒙洼蓄洪区及周边几乎是‘家家是工厂,人人会编织’。”阜南县县长白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1985年以来,蒙洼各乡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南下北上”,请技师“传经送宝”,并组织柳编户到外地学习先进柳编技术,柳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据了解,目前,阜南县已有近10万人从事柳编生产经营,现有柳编企业70多家,其中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3家。阜南柳编工艺品已发展到数十个系列数万个品种,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商品包装、家庭装饰、艺术观赏等各个方面,产品90%以上直接或间接出口,远销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阜南县柳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2亿元,直接出口创汇2295万美元。今年一季度出口创汇达408万美元,同比增长15.3%。  阜南县与河南省固始县、湖北省襄樊县、山东省的临沭县和临沂县等地一起,成为我国柳编制品主要出口基地。  今年3月31日至4月1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11位专家组成的考评小组,对阜南县的柳编生产企业、加工农户和杞柳种植基地认真进行了考察、调研。  经过充分地评议、讨论与论证,认为阜南县柳编产业符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一致向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建议“授予安徽省阜南县‘中国柳编之乡’的荣誉称号”。  洪水冲不跨的“蒙洼柳编”  5月8日,在阜南县首届“柳编艺术节”开幕式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代表工艺美协正式授予阜南县“中国柳编之乡”的牌匾。  在艺术节上,同时进行了柳编艺术品的集中展示。一排排货架及架前地面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柳编产品。大,可达一人许,需两人托举,端庄大方;小,仅在方寸之间,可在手中把玩,秀气精美,令人爱不释手。  据黄岗镇委书记刘耀辉介绍,阜南柳制品起兴于明末清初,柳编历史较为悠久。清初,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筐萝等,编织技术精巧,产品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产品远销苏、浙等大商埠。  上世纪80年代初,阜南当地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开始不甘落后,下决心要将柳编产品推出农村、走向城市乃至走向世界,以期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  他们依托当地特有的杞柳资源,利用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优势,使柳编制品开始了从传统手工制品向着现代工艺品方向转型,变成了观赏性、实用性兼具的工艺制品,契合了现代人讲究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卖出了乡下人从来没敢想过的“大价钱”。  “即使在2003年、2007年的淮河洪水泛滥、蒙洼蓄洪区内一片泽国期间,在被大水围困的蒙洼各庄台的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仍然全力以赴地加紧柳编生产。”来自蒙洼蓄洪区内郜台乡的柳编企业家杨大燕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虽是大灾之年,蒙洼蓄洪区内有些家庭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将建“柳编产业功能区”  作为新一代“柳编艺人”的孙传金,已不再满足于“编筐打篓”。头脑灵活的他,很快成为柳编的经纪人,在帮助培训农民的同时,积极组织农民生产。不仅从柳编加工中获得收入,还能通过组织生产获取不菲的中介费用。  随后,熟悉柳编生产、加工、贸易流程,有着一定积蓄和人脉资源的孙传金,迈出创业之旅,正式组建了柳编生产企业——阜南县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  在与河南、山东等国内柳编贸易厂家交往中,孙传金发现大量利润被这些中间商“盘剥”了,且资金回笼缓慢。这一现实,激发孙传金决心直接与外国客商打交道。  2006年,他开始依托生意伙伴,来到广交会推介自家企业的产品,开始了与外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通过广交会,孙传金直接从外商那里获取了国际订单,减少了中间环节,结果利润大幅攀升。  初尝“甜头”的孙传金,回到公司后立刻申请自营出口权。在各级领导的关照下,他很快如愿以偿。而获得了自营出口权的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从此也“踏平坎坷”,走向“金光大道”。  据孙传金介绍,通过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等渠道,公司广泛与外地客商取得业务联系,获取订单。按照合同要求,公司首先组织技术人员编织符合要求的柳编样品。然后,公司将样品交给数十个放货组长(经纪人)。  放货组长则根据生产任务和产品标准与农户签约生产,并承担培训的任务,每个放货组长联系百余家农户进行生产。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农户利用自家种植的杞柳,按照放货组长的要求进行编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公司提供合格产品。  表面上看来,这个年产值上千万元的公司只有数十名正式人员。实际上,有数千户“产业农民”和他们共同操作,逐步开始了柳编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阜南柳编工艺品已成为安徽省主要出口产品之一。仅在2007年,柳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县GDP的6.4%,每年柳编加工为农民增加收入2.34亿元以上。  为推动产业集聚、做强做大柳编生产出口基地,阜南县在柳编企业较为集中的黄岗镇着手建立“柳编产业功能区”。同时,通过骨干企业的优势资源重组,统一争取国外订单,避免恶性竞争,并利用沿淮河、洪河、陶子河、谷河等20多万亩河滩低洼地,扩大杞柳种植面积,满足原料需求。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007文章阅读网(www.kk007.cn)    Email:yukun1124@gmail.com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阅读,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负责人,本站定尽快处理.
鄂ICP备09005046号

爱情故事 心情日记 人生感悟 情感故事 励志文章 短片鬼故事 恐怖鬼故事 灵异鬼故事 校园鬼故事 医院鬼故事 伤感的句子 优美的诗句 成功人生 励志名言 励志故事

成功哲理 爱情哲理 人生格言 为人处世 爱情感悟 爱情格言 伤感爱情故事 网络爱情故事 感人爱情故事 亲情感悟 亲情故事 家庭物语 母爱亲情 父爱永恒 成长文章

生活感悟 文章故事 友情故事 大学生活文章 校园爱情文章 高中小学生文章 经典文章 QQ空间经典日志 经典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