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去年开始实施“新市民工程”,让新生代农民工有房住、有技能、有保障
融入城市的路有多远?
新闻背景:江西省赣州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15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16.8%。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多,仅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务工的就有约30万人。他们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却又面临着逐步被城市边缘化的尴尬。赣州从2009年开始实施“新市民工程”,包括保障工程、就业工程、素质工程、安居工程等,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
住得起房 扎得下根
前不久,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务工6年的会昌县白鹅乡下安村村民赖海波,参加了章贡区首批518套新市民公寓的申购。以低于经济适用房的优惠价格在城市买房,这个让许多进城务工人员梦寐以求的心愿,如今在赣州已经成为现实。
在赣州市打工五六年了,来自赣县的钟辉说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尴尬:不会农活,像农村里的城市人;又觉得自己跟城市格格不入,像城市里的农村人。“市里出台的新市民安居工程,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来自赣县的王忠华夫妇在赣州城区务工已经七八年了。这么多年,夫妇俩都是租房住。听说赣州为农民工修建新市民公寓,王忠华直呼:“真是太好了!听说每平方米只要1500多元,比商品房便宜一半。等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们就把父母都接过来,那时候,我就是城里人了。”
为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移进城,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赣州市明确提出:用2年左右时间,投资40亿元,建成新市民公寓3万套,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吸收至少10万农民工进城居住,成为新市民。
通过政府投资、市场运作、企业自建以及闲置房改建“四种模式”,快速推进新市民公寓建设。截至今年2月,已开工建设新市民公寓2234套,已有702套即将交付使用。
为了让进城务工人员真正住得起、留得下,该市选择在进城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工业园区合理确定建设地点,让部分农民工实现在城市安家立业的梦想。为防止新市民公寓“变味”,该市对购房人条件有针对性地作了一些设置,在此基础上,依照“企业员工个人申请——相关部门审核认定——张榜公示”的程序,严格把关。
一技在手 生活无忧
南康市农民刘忠有曾在广东的五金厂工作,现在回乡想谋求一个岗位,便来到南康市新生代农民工学院,学习电脑模具设计。南康市通过整合项目、整合培训机构、整合教育及各类社会资源,开办了这所学院。目前,该学院已培训了农民工近10万人次。
23岁的钟延松来自安远县一个农村家庭。他认为在城市打工是个学习的过程,今年春节,回家过年的钟延松在县城看到了很多新开的餐饮连锁店,他很想自己创业。“我连店名都想好了!”钟延松说,自己打工时用心学技术,因为他坚信:一技在手,将来在城里生活就业不愁。
赣州市建立了新市民就业保障机制,使他们与本地居民同等享受无障碍就业。劳动部门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与用工企业联合出资设立培训基金,促使新市民就业培训长效化。2010年春季人才招聘大会拉开大幕,近万个岗位供新市民选择。
赣州市成立专门机构,形成新市民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起社区教育平台和广场文化平台,通过创建新市民夜校、新市民法律学堂等载体,围绕着培育城市意识、加强道德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劳动技能等主题,对25万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还专门出台了新市民创业优惠政策,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创业扶持群体的创业项目。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扶持创业贷款16.54亿元,直接扶持创业1572人,带动近3万人就业。
敞开城门 保障求同
最近,赣州市新市民办公室有点忙,为章贡区即将交付使用的新市民公寓“量身定做”了社区服务中心。这个中心为入住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信息交流、就业指导,还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脆弱的新市民。赣州近年来探索建立在全市范围内统一的、可以灵活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试行“新市民”居住证制度,落实他们的市民待遇,确保他们在社会保险、卫生防疫、人事聘用等方面,与市民同等待遇。开辟了办理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手续“绿色通道”,保证返乡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随到随接”。截至目前已为3.8万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解决了就学问题。
关爱激励是动力。该市结合新市民关爱工程的实施,激发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主人的自豪感、成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将逐步设立优秀新市民代表和委员,设立新市民党、团、工、妇组织,吸收优秀新市民加入组织,并探索建立从新市民中选拔优秀人才到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任职的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到新市民有多远?赣州努力用各种制度设计来缩短这段路程。(许 军 陈济才 杨怿华)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