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网上看到一篇《“老实”咋就成了贬义词》一文,笔者深有感触。一直以来“老实”是个褒义词,可不知从几何时,却变成了贬义词。一提起某某人“老实”,立马就会有人不以为然,由肯定变否定,由钦敬变嘲笑,由佩服变蔑视。
的确是这样,在我的记忆里,在七、八十年代,谁家的女儿找婆家,一打听那个男孩很“老实,”家里人都现出欣慰的表情说,老实好啊,可靠,反正比二流子强一百倍!不过最近的十几年就有了变化,给女儿说婆家,一打听男孩很“老实,”家里人立即会把嘴厥得老高说,辘石磙压不出个屁来,将来也是个窝囊废;情愿嫁给个二流子,也不和这样的人做亲,以后还怎么在世上混!以上这个情况,只要认真回忆一下,基本属实,不是瞎话,这只是一个事例;但也可见一斑。现在人们的思维已经在根本上起了变化,也无怪乎“老实”就成了贬义词。不过这只能泛泛的认为是个社会现象问题,至于命题的正确性还有待于切磋。
不管对《“老实”咋就成了贬义词》有如何看法,首先应该弄懂什么是老实!老实的基本含义是:诚实、规规矩矩、不惹事,婉辞、指不聪明。如果是,诚实、规规矩矩、不惹事,就成了贬义词。那么的确另人惋惜,或者说让人愤慨。如果是受了“不聪明”的累赘而变成了贬义词,的确有可以原谅的空间。不过这个“不聪明”最好把它定为“中性词”,只要它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只要不与社会不利,与周围相安无事,也不一定就把它“貶”下去。如果把它“貶”一个阶段能聪明起来,接下来能给社会带来益处,还能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样可以貶!否则,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如果非要“貶”的话,就要从决意要“貶”的那个人群的品质与人格上去考查的了!上面说的惋惜与愤慨甩给你在合适不过了。
对于“老实”这个词不能用偏颇的观点来定位,至于最后的一句释义:婉辞,不聪明!这是带有偏见的释义。“不聪明”不可以定为褒义词,但也不能定为贬义词,只能是中性词。人们却坚持认为“老实”是褒义词,那么“老实”词性的定位就很骑墙。一个基本的词组两种定位两种内涵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这里笔者决不是在贬低“不聪明”这个概念。以上所说的无非想说明一个道理,如果真的像《“老实”咋就成了贬义词》一文作者的观点一样,那么就的确应该让持这种观点的人们清醒一下:贬低“老实”是不正确的,与国家、社会、人类以及人文思想都是有危害的,长久发展下去对人类的伦理道德将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笔者自认为以上不是耸人听闻。
还有,当有人感觉到自己很“老实”,也有了被“贬”的感触,这个时候你要针对“老实”这个概念做一下自我剖析,自己的言行,还有哪一个方面和“老实”的概念不相符合。其实“老实”的本身就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老实”是诚实,是坚持正义的化身,没有一股强大的动力,怎么来坚持正义,因此真正的“老实”,其中蕴含着勇气和韧性。接下来的释义是,规规矩矩,不惹事。这句可以理解为,正本清源、按部就班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做事,还不惹事端,这样一来,决不会有人敢“貶”。很多被“贬”的原因大概是:“老实”的美好品质,勇气、正义、敢于、韧性没有了,却在“老实”的后面生出了“软弱”的尾巴。所保留下来的只是“老实”的一部分释义:规规矩矩和不惹事。戴上了“软弱”的头衔,却还认为是“老实”,岂不谬哉!这个软弱在细细分解开来,在这个人文思想相对复杂的时期,是不是还有小有聪明的人士,把“中庸”之道也糅合进来,顶上“老实”的名分,进行招摇撞骗。
当然,《“老实”咋就成了贬义词》一文的作者也罗列了一些社会现象,譬如:……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一直骗到国务院”;骄奢淫逸,嫖娼狎妓,包养二奶,变相重婚;公权腐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学术腐败,权学交易,抄袭剽窃,移花栽木,瞒天过海,沽名钓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上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不同程度的存在,就因为没有相应的抗衡力。喊出这些口号的大多是顶着“软弱”的头衔而规规矩矩,不惹事的人们。其实这些人们也不尽“老实”,最起码没有“老实”到位!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毛泽东也说过:“我们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什么人是老实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是老实人,科学家是老实人。”他说的几个人,那个人被真正的“贬”过,那个人不顶天立地!他还说:“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毋庸置疑,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对那些只保留了“规规矩矩,不惹事”,又没有生出那么个“软弱”的尾巴的同仁们,奉劝增加些忍耐,借一箴言与各位共勉:人亏天不亏,世道转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一句话:真正的“老实”是任何力量也“贬”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