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一生中爱过的女人不在少数,但能真正走进他情感世界,并为之牵念终生的,既不是他的妻子江冬秀,也不是那位才气出众的陈衡哲,而是他的同乡好友曹诚英。正因为如此,胡适的婚姻是不幸的,尽管江冬秀一直陪伴他左右,但对于他内心的郁闷和无奈,除了曹诚英,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理解了,倒是胡适去世的时候,江冬秀才这么问了一句:“你怎么连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呢?”多少让世人有些意外,有些唏嘘,毕竟这是他们相伴了大半个世纪后,江冬秀说了最真诚的一句话,这句话也道出了一个旧时女子所有的爱与恨,悲与喜,更像是一种叩问,叩问自己,也叩问别人。
这别人,大概就是曹诚英了。
其实,胡适与曹诚英之间的相识也是因江冬秀而起的。那一年,胡适回乡成婚,正是曹诚英做的伴娘,在婚宴上,两位年轻人的目光无意间碰到了一起,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花,让他们的心湖顿时漾起了细微的波痕。但毕竟是在婚宴上,都知道此时各自的身份,所以,他们的目光也仅仅是停留了一瞬间,就闪开了。但就是这么一瞬间,在若干年后,他们在西湖意外相聚的时候,从前留在心中的那一刻又一次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并影响着两个人的一生。
当然,这是后话。
我们知道,胡适的婚姻是他母亲包办的,在胡适十二、三岁离开家乡去上海读书的时候,他母亲就开始操办儿子的婚事了,目的是牵着儿子的心。然而,胡适却极不适应,毕竟还只是一个没成熟的少年,这使得他在出国留学的时候,本想回来看看母亲的,但又担心母亲要让他办婚事,所以,他打销了回家的念头,直接去了美国。也许是处于青春期,虽然胡适有些不满意,但在异国他乡,他又开始对于那个未曾见过面的江冬秀产生了同情和思念,尤其是,对于母亲的思念,促使他认为母亲是对的,是为他好。于是,他曾给江冬秀写过几封信,还写过一二首诗,流露出他朦胧的爱意。就是他喜欢别的女人的时候,他也没忘记母亲给他订下的婚事。
那么江冬秀呢?一个出身在没落家庭的她,没多少文化,又裹着小脚,自然渴望一个读书识字的男人爱她,更何况是一个在外国求学的男人,因而她的高兴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这份幸福,她开始经常往胡适家跑了,俨然是胡家的一员。这样以来,胡适的母亲就更想早早地把儿子的婚事办了。几次去信,都说到回家成亲的事。这就是江冬秀的聪明之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呢!更何况胡适是北大教授,只是江冬秀没想到的是,她成婚的那一天,也是她和胡适的婚姻走向不幸的开始。
结婚后,江冬秀跟着胡适去了京城,过着城里人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适渐渐地感受到生活的无趣,也意识到自己这场婚姻的不和谐。这从他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他这一情绪的变化。他写道:
我把心收拾起来,
定把门关了,叫爱情生生地饿死,
也许不再和我为难了。
但他又无法挣脱这种沉郁的生活,因为这是他母亲做的主,即便有想法也仅仅是想法而已,决不敢真的去做。他曾说过:母亲这么做是为自己好。因而,每每有此念想的时候,他都会想到他母亲。母亲为自己吃了不少苦,深知一切全是因为母亲的功劳。于是,他就是对于江冬秀的不满,也仅仅是用文字写写而已,就是到后来吵架,胡适也多是以沉默来面对,而且把窗门关上,他毕竟是文人嘛,又是在京城,总不能跟那些没文化的乡下人一样,动辄拳脚相加,那样就有失体面了,再说周围都是有学问之人。万一传扬出去岂不遭人贻笑吗?所以在胡适的日记中对这一时期的家庭生活写了不少文字,这也是他对于自己婚姻的一种无奈的流露。
胡适去了京城后,曹诚英也跟同乡胡冠英结了婚。因为也是父母包办的,所以,曹诚英十分不愿意,尤其是她远在美国留学的哥哥曹诚克更为恼火,但又不好责备父母,只好力劝妹妹刻苦读书。在其哥的帮助下,曹诚英考入了杭州第一女子师范。次年,她的丈夫胡冠英和同乡好友汪静之也去了浙江第一师范读书。由于感情合不来,她婚后很长时间没有怀孕,导致男方家人对她的不满,认为这全是曹诚英的责任。这让曹诚英感到非常委屈和愤懑,渐渐地跟胡冠英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她的婚姻已名存实亡,离婚也是迟早的事。后来胡家人又给胡冠英娶了新媳妇,曹诚英也随即与胡冠英离了婚,从而结束了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
1923年4月,对于曹诚英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不仅是因为西湖岸畔春花艳丽,景致宜人,更重要的是,北大教授胡适从北京来此休养。这时候,曹诚英也在杭州,听到这一消息,心情非常激动,几次想借此机会去看看她心仪已久的胡适,但最终她还是犹疑不定。她担心的是,自己去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尴尬?失望?还是高兴?她一点也不知道。但她又想,和胡适分别也有好些年了,彼此间各自都经历了许多难以料想的事,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就在她举棋不定的时候,同乡好友汪静之来了,他对曹诚英说:“胡适在西湖,我们不妨去看看!”有了汪静之的陪同,曹诚英欣然同往。在见到胡适的那一刻,曹诚英似乎又回到了多年前那场婚宴上相识的情景,相隔数年,尽管忙于自己的学业,但她一直忘不了胡适那深情的目光,许多的思念,许多的苦闷……都郁积于她的心中,她只想快快地看到他。可当她真的看到胡适的时候,她又感到心慌和不安,连一句话也没说,只远远地看了他一眼,便匆匆把目光移开了。她发现,这位俊雅的老乡,还是那么迷人,那么帅气。但同时她也发现,他的目光里蕴含着一丝忧郁,这种忧郁只不过被隐藏得很深。她心想,他的生活恐怕也有不如意的一面吧!
的确,这一点没有逃过曹诚英的眼睛。胡适此时的心情非常苦闷,他来养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来逃避现实的。我们知道,他和江冬秀的婚姻纯属是父母包办,没有一点感情基础可言,再加上文化和性格上的差异,使他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或许,逃避能减缓他内心的苦闷与痛苦,于是他只好选择逃避。而曹诚英的意外出现,恰恰给逃避找到了突破口,一时间,他仿佛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在西湖的几日里,他们几个老乡在西湖边有说有笑,尤其是曹诚英这个昔日的伴娘,在四月的春光中,更显得楚楚动人了,很快她和胡适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渐渐地曹诚英对于胡适产生了敬慕之情,心扉也渐渐地向他敞开。终于,此年的六月,曹诚英趁学校放假,搬到西湖岸边烟霞洞的旅馆里跟胡适同居了。
他们之间的恋情也由此开始。
应该说,在西湖休养期间,胡适是幸福的,我们可以从他的日记和诗句中找到佐证。他在《山中日记》中这样写道: 晚上和佩声下棋。九月十三日,天晴了,天气非常的好,下午同她出门看桂花。虽然廖廖数语,却无不流露出胡适的快乐之情。这段时间,他的诗兴也大发,一首接一首地写,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诗作,对于研究胡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想,如果没有曹诚英的出现,胡适是断不能写出那么多的诗作,也没有这场流传千古的爱情了。虽然这之前他诗集《尝试集》已使他蜚声文坛,但很多人更喜欢他后来的诗篇,因为那是胡适对曹诚英爱恋的真实写照,显得分外感人。
他们在西湖相爱了三个月。三个月后,胡适回到了北京,这时候,江冬秀已知道他和曹诚英的事,这让她感到很不满,跟胡适大吵了几场,原以为这样以来胡适就有所收敛了,但她想错了,胡适不但没有收敛,而且他还向她提出了离婚的请求。如果这时候,江冬秀能做到“好聚好散”,或许胡适的婚姻就不会是以悲剧而结束。但事实上,江冬秀一直没那么做,她毕意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女人,决不会让别的女人抢走自己的男人。这一次,她没有同胡适吵闹,因为她清楚,如果这时候吵闹,必然导致事情的严重性,也必然失去自己心仪的男人。对她来说,这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接受的,她必须冷静下来,好好地想个办法来加以阻止。可用什么办法好呢?她在京城举目无亲,谁也不会帮她,谁也帮不了她。最后她想到了他们的儿子。于是,她异常平静地对胡适说:“如果你真的要同我离婚,那我先杀了两个子。”
胡适一听,心咯噔一沉,他知道,他和曹诚英之间的恋情落空了,在爱情与亲情之间,他只能选择亲情,也就是说,江冬秀的话让他出乎意料,也真正让他领教了她厉害的一面,他不由地后悔起来,后悔当初去江家看江冬秀遭到拒绝的时候,没有立即离去,而是犹豫了一下,并且很冷静地给江冬秀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上说他原谅了她的不见,还答应几月后同她成婚。如果他不写那封信,借此机会终止他们的包办婚姻,也许胡适的婚姻不会是后来的样子。但一切都发生了,再说什么也无济于事,因而自从江冬秀说了那句话后,他再也没有提起过离婚的事了,一直到老,他们相随在一起。
不过,曹诚英还是很幸运的,虽然她没有得到胡适,但她却得到了胡适的真情,这是江冬秀无法相比的。而且,在1949年他们还见一次面,当然也是最后一次了。曹诚英那次只说了几句话,意思是想他留在大陆。或许是有太多无法说出的无奈与痛苦,胡适没有回答她,他还是去了台湾。但曹诚英没有抱恨胡适,她跟同乡说了一句动人心弦的话:“我要为胡适守节一辈子!”
曹诚英做到了,解放后她一直是独居一身,直到死也没有嫁人,并埋葬在上庄的路口,以此来祈盼着他的归来。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古诗:问人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死相许。情之真,意之切,让人喟然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