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一谈起友情,总是感到苦恼辛酸,有许许多多感伤的回忆。友情这个话题常常引起人沉重的叹息。友情往往是以纯真热烈开始,以隔膜断裂惆怅告终。
在中学的课本之中,有一篇小说《羚羊木雕》,写的是两位女孩子纯真的友谊被大人撕裂的故事。——
“我和万芳是好朋友。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和她就在一起。万芳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有一回上体育课,我新买的运动裤被树枝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痛裤子又怕回家挨说。万芳把自己的运动裤换给我,把我的拿回去让当裁缝的母亲补。为了保护我,万芳在母亲面前隐瞒了事情的真相,替我背“黑锅”。母亲罚她对着墙壁站了一个钟头。
万芳做好人真是一做到底,她从此以后就穿着我的运动裤。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有一天,万芳来我家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送给了她。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妈妈发现羚羊不见以后紧紧地追问我,我终于供出了送给万芳的实情。
妈妈要我马上到万芳那儿取回羚羊木雕,妈妈说这样贵重的东西是不能送人的。
不久,爸爸也出来了。他加入了妈妈的战线。尽管我一再为自己辩护:“您已经给我了。”但爸爸的回答是不可抗拒的:“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退路了。只有含泪拿起万芳送给我的小藏刀,去与万芳换回羚羊木雕。……
这个故事很感人,作者对人物的心里描写很真实很细腻。
在生活上,友谊往往显得非常的脆弱。
有的人很看重友谊,认为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笔财富;有人甚至把友谊和亲情看作是维持自己快乐生活下去的源泉。可是有的人只把友谊看作是生活的润滑剂,是随风而去的东西。在《羚羊木雕》这篇文章中,“我”的父母就是这洋的人物。
“我”的父母要把贵重的羚羊木雕要回来,这并不可厚非。万芳也不应该要这样贵重的东西。万芳喜欢羚羊木雕是喜欢它外表的美,并不知道它的价值。“我”的父母完全可以用一种妥善的方法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譬如说可以与万芳的母亲商量,买一件外形美让万芳喜欢但价格并不昂贵的东西,并且可以编造故事说这羚羊木雕是别人的“我”不知道,现在别人要拿回去了。
问题是万芳的父母并没有这样的心思,他们并不考虑到用这种生硬的方法是极大的伤害了孩子内心世界的情感,伤害了孩子与别人的友谊。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并不在乎。“我”的母亲要“我”用一盒糖换回羚羊木雕,在“我”母亲的心目中,孩子的友谊只不过是一盒糖的问题,过了几天也就忘记了,只有现实的物质生活是最主要的。
童年的世界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只是长大以后,人们受到不合理的伤害太多,觉得自己不再被别人所在乎,世界在自己的眼里变了颜色,因而日渐变得对人淡漠罢了。
许多人长大以后,当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孤苦无助的时候,只有童年的友谊温暖他(她)生活下去。
“我”和万芳友谊的裂痕,是“我”的父母的威迫造成的。尽管作者在小说中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万芳走了出来,把小刀重送给“我”,并说俩人的友谊继续存在。
但友谊被撕裂时的痛苦是很沉重的,——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在《羚羊木雕》中,只有奶奶才是支持“我”的。“我”在父母的追迫中,奶奶说了一句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人老了,什么事情都看透了;“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回忆一生,也许只有温暖的友情使自己心里甜蜜过。可是对于来日万长的人们来说,金和银怎么会是空的呢?
友谊的破裂,有的由于当事人思想感情的变迁。
有一位朋友给我说过他同另一位“友人”的故事。
朋友师范毕业,二十出头,分配在农村的一所小学教书。乡村寂寞,晚上偶尔有年轻人来玩,日久情深,朋友与一位男青年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那位男青年要到外面去打工,但囊中羞涩;朋友就给了他一百元。那时候,工作人员的工资每月一般只有一百余块。
男青年果然是有出息的人。到外面混了几个月,就成了厂里一个车间的小组长什么的,待遇不错。春节回家,很感念朋友,还了两百元。春节期间,与朋友骑摩托车在港口环游着玩。
男青年后来自己经营生意,发展很快,两三年后有了十多万元的资产。朋友知道后,很为他高兴。
可老师毕竟是老师,提了不知多少回的工资只是四五百元一个月,而且时常拖欠。朋友想搞一点富业,来维持生活。朋友想买一台印刷机,他想与男青年借两千元。
朋友千里迢迢的到广州去,周转了几次才找到男青年的住处。男青年不在,朋友在等。
男青年回来了,但已不像过去那样热情。男青年说现在资金周转有点紧。不过也觉得推辞困难,就敷衍说:“是否你回去以后,我再想方法给你寄回。”朋友是千里迢迢来广州买东西的,怎么回去再寄钱。
“不必要了。”朋友说。朋友觉得男青年的住处很宽敞,但很冷。
朋友出来了,一个人走在广州的茫茫人流中。他没有目的地走着。到了傍晚,才仓促的找一个住处过了夜。
朋友很扫兴地回来了。有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告诉他:“朋友之间借钱,如果对方加倍偿还。彼此的友谊不会长久了。”
朋友当初拿钱给男青年,心里的希望是对方到外面去能开创一条新的人生之路。男青年将来有所作为对朋友来说是一种鼓舞。这就是友情的意义,——生活上彼此互相的关照。
心中没有了友情的人是另一种想法:我已经把欠你的还清了。昔日友人的关照在他的心中只不过是借债人和债主的关系。如今,过去的朋友变成现在生活的麻烦,借去的钱有没有还回?以后有没有再借?朋友对自己再也没有什么价值,还是趁早结束这种关系为好。
世上还有另一种朋友,由于利益的争斗,变成了仇人,互相残杀。秦朝末期张耳和陈余就是这样的一对朋友。
张耳和陈余都是大梁人。陈余父事张耳,张耳和陈余年轻时为刎颈之交。
张耳与陈余友谊的破裂从巨鹿被围开始。张耳和赵王被围在巨鹿城,陈余拥兵数万在外但不能救。张耳派张靥陈泽说陈余出兵。陈余言:“我考虑到终不能救赵,只不过让部队白白灭亡罢了。现在保存着部队,目的是将来能为赵王和张君报仇。……”张靥陈泽不听,陈余让他们带五千精兵救助,结果全军覆没。
项羽破章邯,诸侯军击秦军,救赵国。张耳出,责陈余见死不救;且疑张靥陈泽为陈余所杀,陈余解释终不信。陈余发怒,交出将印,张耳惊愕不受。陈余上厕所。张耳手下人提醒张耳,这是上天降的收回将印的好机会,应急取之。张耳于是收回将印。张耳陈余的情谊从此决裂。
项羽立诸侯王,张耳当常山王,管襄国;陈余不入关,功小,只封“侯”,管南皮旁三县。陈余更不服张耳,心恨之。
齐王田荣叛楚,陈余向田荣借兵驱赶张耳,张耳败走,投靠汉王。
汉击楚,邀陈余同道,陈余要汉王杀张耳才从。汉王找到一个像貌与张耳相同的人杀了,把那人的头送给陈余。张余出兵助汉攻楚。后来陈余发觉张耳不死,背叛了汉。陈余先背叛楚,再背叛汉,皆因欲除张耳。陈余下场不好可以预见。
汉三年,韩信和张耳击破赵井陉,斩陈余于泜水上。张耳重当赵王。
张耳陈余原为刎颈之交,后来由于利益相争,互相杀戮,他们俩的故事在历史上成为笑柄。
台湾的历史学家柏杨先生评价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相爱容易,相信难,相谅更难。他们俩原来是刎颈之交的朋友,那是因为过去双方都是穷光蛋。等到彼此有了各自集团的利益争夺,决裂是迟早的事。他们俩人都没有错,错在巨鹿被围。
陈余是张耳手下最得力的大将,他们虽然是好朋友关系,更是上下级关系。上下级关系的朋友友谊的破裂,开始时责任往往在位置高的一方。倘若地位高的一方心胸宽广,地位低的那方一般不会百般刁难。你看巨鹿被围,陈余不能救,张耳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一定是认为陈余这小子是不想救而不是不能救;认为陈余是想自己和赵王早日灭亡,好让他将来取而代之,占有赵国。当陈余生气地交出将印时,张耳经不起手下人几句话的掇弄,急匆匆的佩带起大印,收回陈余的兵。那时候,张耳的心中对陈余还有什么友情呢?
陈余的反应太激烈太过分了。他认为自己不能入关被封王那是因为张耳剥夺了他的大将职位,他的奋斗流汗流血功劳全让张耳一个人占有了。以致后来他非要置张耳于死地不可。如果陈余是一个宽厚之人,朋友虽已无“仁”,自己还是保留一点“义”好,你张耳走你的阳关道,我陈余走我的独木桥,事情也不会闹到那种地步,自己的人生也不会落到这番悲惨丑陋的结局。
司马迁说:张耳陈余是世传所谓贤能的人;他们的门客都是天下的俊杰,在自己的国土上取公卿将相的职位的。可是他们为什么过去是互相仰慕以死相托的朋友,后来为什么变得暴戾无仁了呢!莫非他们是势利朋友么?
张耳陈余是有才华的人,这是真实的,有他们的门客可以证明。正是他们熠熠生辉的才华掩盖了身上的“恶德”,恶德才会潜伏着不为人所知;待到有一天恶德像毒疮一样爆发出来时,人们还惊愕不已。张耳陈余之类的人身上也会有好的品德,譬如说能“爱才用才”,或者在财物方面慷慨无私等。但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自己的大利益是不能让人的。而且复仇心非常重,有怨必报。他们的所谓生死之交只不过是一个笑话。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像张耳陈余这样的人不计其数。在人们的观念中,有一种助恶的倾向,那就是认为大人物做大事情有时是不须仁义之心。古代的宫廷之争,兄弟父子之间互相残杀的事多如牛毛,人们不足为奇。正是因为如此,人们纷纷向上层社会的人物“学习”,为了获取利益,怎么干都无所畏惧。世界于是恶德横行。
对于友情,柏杨先生是一位悲观者。他认为人在大利益面前,友情是无处搁放的。
许多人受了有才能的人的伤害,往往百思不得其解。过去曾经仰慕的人一下子要厌恶起来,心里上转不过弯。世俗的观念太顽固:总是以为有才能的人必然有好的品质。等到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感到这世界“人心恶臭”。
张耳陈余之徒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所以人有时实在应该警惕朋友。
人的一生好朋友不会太多。童年的好朋友因为生活不同的方向已天各一方,走进社会后结交的朋友大都是利益相连者。真心的好朋友实在应当好好珍惜。
珍惜友情,让友情温暖过去,照亮未来。